味道杂谈

作者: 狼牙棒_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21:17 被阅读17次

    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见烹小鲜绝非寻常事,要想拿捏好,得遵循一定的规则。譬如,做麻婆豆腐需要三次勾芡,挂得住汁,上得足色,入得了味,才算圆满;逼出血水,需用冷水加热,再加料酒,并非急火快攻;白斩鸡一定要选仔鸡,稍许腌制,沸水煮15-18分钟,可保鲜嫩。

    一道美食,各地都有,大同小异,大味相同,小味相异,却各有千秋。五味调和百味鲜,万般厨艺在指尖。清蒸是使菜品保持本色,锁住营养的最佳烹饪方法,这种拒绝浓油赤酱,本着素面朝天原则的方式,讲究的是原汁原味,靠的是食材本身独特的味道,高明的厨师只需略施手段,调出其中的真味便可,或者,让本无味的入味三分,数种滋味混合,新的美味诞生,鱼翅的制作可谓典范

    常常羡慕前人的口福,唐诗宋词中,时不时出现文人咏食美味的诗句,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什么“鳜鱼肥”,遥想当年精彩的生活场景,真的令人神往。只是古人的烹饪方法,大概缺少现代人发明的种种调味剂,相对单调些,无非清水煮熟,就点盐巴,或佐以辛辣酸甜的自然调味品,便大快朵颐,如此,实在不敢恭维。

    溱湖八鲜是招牌菜,街面上流行的“一桶江湖”暗藏玄机,新鲜的野生八鲜常常白烧,以展现其鲜味,否则,只能红烧了之,以掩盖其腥味。胆敢白烧的饭店一定选用的是野生鲜活的食材。野生与家养的口味上差异很大,叶志诚在《吃河豚》一文中,卯足了劲铺陈吃河豚的一次经历,最后实话实说,认定河豚并非想象中的鲜美,此言虽有点扫兴,与我颇有同感。十多年前去靖江,中午享用的是一人一小碗的河豚,白煮汤浓,主人颇为歉意的说这是家养的,果然,肉质粗劣,入口无味,吃一半留一半。晚上,又在一家豪华的酒店,据说以河豚为主打,也是一人一小碗,也是白煮汤浓,众人食之,皆曰鲜鲜鲜,我用心品之,较之于中午的,完全两样,肉质紧密,细腻爽滑,有鲜味,我连汤带水吃个精光,咂吧其味,虽不常吃这种“野生”之物,其味也非人间极品,如硬要“拼死吃河豚”,以命相搏,太不值得了,换作我,一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九十年代初,我拿一百多块工资时,在菜场寻到70块钱一斤的刀鱼,买来,清蒸了,给生病的母亲吃。母亲是省城人,见的市面广,吃过很多好吃的。刀鱼是稀罕物,是时鲜货,少用盐抹之,加小葱生姜少许,大火蒸一刻钟,热气腾腾地端上来,口中寡淡多日的母亲一边嫌我浪费,一边小心品味,连夸这鱼就是好吃,味道跟过去一样,看着母亲满脸的欣喜,继而胃口大开,我便认定这一定是鲜美异常,绝对的人间极品。

    美食家沈宏非说“鲥鱼的每一根刺都值得去吮吸”,我没吃过正宗的鲥鱼,想想可能今后也无福消受,因此就无法理解“一根香骨四两酒”的意味。倒是过去不起眼的鲢鱼头,如今成了抢手货,各种鱼头菜充斥饭桌,家常用老豆腐炖鱼头,是秋冬的一道暖心的菜。

    任何一道菜品都该仰仗食材本身的味道,就像一堂课,太过花哨,太多调味品,便失去了原味。本味、调味、入味,这是烹饪的三重手段。

    钵中本味,需细品。钵外有景,得吃环境。钵内有历史,得品出历史与文化的味道。现代美食,得吃出故事。所有饭局,都是“吃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味道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ku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