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很久了,个人其实不怎么想导读,原因很简单,就是跟我阅读这本书之前,对本书的想象不太一样,在刚看到这本书的一些介绍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是在于它可能深刻揭露了一些知名的知识分子它的一些问题。
无论是这个在为人处事上还是在自己的思想理论作品上,但是进入到这本书里面之后,我就发现基本上全是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有点像是网络上的黑粉。
这个作者用了非常详实的一些资料,像这个那些知识分子的个人日记,或者说他的亲朋好友,周边的友人对他的评价等等,从而来检验这个知分子的道德思想品格等诸多方面,结果发现他们是如此的人格卑劣,冷漠,自私,崇尚暴力等等。
完全没有他们有的人的这个文学作品里面所歌颂的那些美好的道德品质,相反大多数时候的思想行为,都跟自己作品里面所要张扬的道德品质完全相悖而行。
那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人会对一些自己很崇拜的一些文学偶像感到特别的失望或者说绝望,就是怎么能够想象得到自己很崇拜的一个人,居然在道德上可能连自己都不如?
这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我们某些人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神圣的那种宗教式的虔诚崇拜,还原了这些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可能出现的各种人性的阴暗和幽微之处。
但是如果说,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这个问题之上,我个人就觉得看这样的书籍,我就像在看一个黑粉,好像在扒某个娱乐明星的各种隐私一样,没太大实际意义,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这本书不想导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提到这个私人日记啊,我想到了,就是在网络上曾经有很多文章在热议知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日记里面有很多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事。
比如说,到这个操场去看这个女学生的大腿,又比如说自己考试,觉得那分数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期待,就骂这个教授滚蛋啥的,那你说我们怎么来解读这个事儿?
还有比方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思想学者,对以陈独秀为思想代表的学者之间的一些辩论以及人身攻击。
又比如在这个梁启超传记里面,提到的很多,当时他们身边的人,对康有为梁启超这个维新变法的攻击等等,这些事情,我们又要怎么看待?
我想从这几个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把视野和焦点,聚焦到这一块的时候,通篇都是这样的思想论述的时候,可能就会失去一个更立体的,更复杂的,更有深度、层次的这样的一个人物解读。
而且我也读过这个原始版本,就是没有删掉马克思的那一个台湾版本,我读这个版本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读一读那本书里,是怎么去描述马克思的,结果,果然如我想象的那样,在这里我就不方便多加阐述,为什么呢?大家也心里也懂。
那所以说,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思想要点的提炼,可能会比较简单,在这呢,如果大家自己感兴趣,可以自己去读。我个人不是特别强烈推荐。
第1个思想要点,约翰逊认为,这些知识分子中的领袖人物通常宣称他们热爱人类,但是他们爱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他们可以为人类设想出种种美妙的图景,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同家人或朋友相处时,他们大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和自我中心主义者。
比如:卢梭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第一个。他自称生来是为了爱的,他是“人类的朋友”,可是他又最忘恩负义,他的养母兼情妇华伦夫人至少援救过他四次,他也一再表示对她的感激。
但是到了华伦夫人落魄时,卢梭对她的求助却置之不理,听任她贫病而死;他自称“没有一个父亲会比我更加慈爱”,却把自己的五个亲生孩子送进育婴堂,此后就不再过问。
雪莱的道德纯洁的说法,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编造出来的,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对宠爱他的父母十分粗暴,甚至可以诬蔑自己的母亲同妹妹的未婚夫通奸,还说母亲同意妹妹的这门婚事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丑行。
莱希特除了自己的名声,其他什么也不关心,他说:“人们饿死关你什么事,一个人应该有所成就,应该使自己出名。”他两面三刀,周旋在两大敌对的阵营之间,终于从各个方面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奥地利的护照、东德的支持、西德的出版商、瑞士的银行户头。
托尔斯泰所以信奉“博爱”,是因为这可以在公众舞台上表演得更加喧嚣、更富戏剧性和轰动效果。其实,他是个“罕见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日记充分而生动地反映出他的自私,他以为别人都是为他而存在的。
他没有爱过一个具体的人,包括他的亲人。对自己的私生子,他从来没有承认过,也没有给予丝毫的关心。对临死的兄弟,他都不愿意去看一眼。
他同自己的夫人索尼娅之间的争吵,“充塞着猜疑、怨恨、报复、狡诈、背叛、脾气暴躁、歇斯底里以及褊狭卑劣的行径”。
雪莱不断找来一些年轻的妇女围着他,“总是以为对于性行为的通常准则,自己永远有一种豁免权”,实际上同他有关系的妇女,总是因他而遭遇灾难。
萨特“一心想成为他所仰慕的女子芬芳的闺房里的中心人物”,在他的伴侣西蒙·德·波伏娃的帮助下,他勾引了好些十六七岁的女学生,他如同东方的君王,她们组成了他的“后宫”。
坦率诚实自命的罗素“不顾他的高龄,仍在追逐他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而且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布莱希特和海明威也都是利用他们名作家的地位,引诱众多的女性。
卢梭的《忏悔录》,正如狄德罗和其他认识他的人当时就已经察觉的,是精心设计的欺骗实验,一块坦率的装饰板掩盖了谎话连篇的泥坑。海明威也是说谎成性,他厚颜无耻地伪造自己在大战中的经历,无中生有地编造自己的性爱故事。
布莱希特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在一个号称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里,他穿着工人的服装,每天花几个小时把灰尘弄到指甲里,以装成工人的样子。
赚钱和存钱是易卜生生活中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他是个十足的市侩,他逢迎权贵,他最喜爱的是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一有机会就挂在身上,炫耀一番,并且乐此不疲;
他把自己青年时代的不幸归咎于父母,同他们以及弟弟妹妹断绝了一切联系,当他十分富有以后,也不肯给他们任何帮助。他用5个克郎就打发掉他的私生子,还说:“这对你来说是足够了。”
第二个思想要点,知识分子信奉理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分子又最迷信暴力,他们理论上反对权力机关施行的有组织的暴力,但在实践中又不反对,甚至支持个人使用暴力。
罗素是个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他就主张赶在苏联造出原子弹之前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来消灭它”,萨特也迷恋暴力,他是“20世纪60年代末起,,,社会的,,,活动的理论教父”的其他头目就是接受了萨特“必要的暴力”理论,结果造成了柬埔寨几百万人的死亡。
在约翰逊看来,某些大知识分子不光是在日常小事上,而且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也可能脱离实际,但又不容易被人们发觉。他们是思想领域的探索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绝对化。
自以为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一意孤行,而且他们是公众的精神领袖,他们的弱点会影响到社会,被人们所盲从。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空前的灾难。
第三个思想要点,作者要深度考究知识分子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事时,他的道德和判断力的可信程度。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伴,表现出了几分忠诚?他们在处理性和金钱问题时,是否公正?他们所说的、所写的,都是真实的吗?他们自己的体系是如何面对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的?
第四个思想要点,对于卢梭这个人,作者的几点观察:1.尽管他在许多方面备受溺爱,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也许是他最明显的个性特征——自怜,跟其没有母爱,宠溺的父爱似乎有关系;
2.自怜的背后是一种压倒一切的利己主义。无论是他受的苦难,还是他的品质,卢梭都觉得自己与其他人完全不同;3.卢梭自大的一个方面是他相信自己没有卑劣的情感,“我的感情是如此优秀,根本就不会有仇恨。”“我对自己太热爱了,不会去恨任何人;
4.他经常会记仇和寻机报复。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知识分子中,卢梭第一个反复宣称自己是“人类的朋友”。尽管总体上他爱人类,但他却养成了一种爱与人争吵的特别喜好。日内瓦的童贤医生曾是他的朋友,也是受害者之一。
5.卢梭是一位超级自我宣传家。他的怪异癖好,他的离经叛道,他的极端化的个性,甚至于他的吵架,都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无论对那些贵族恩主,还是对读者和崇拜者,无疑也是他的吸引力的一个方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于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领袖人物而言,个人与公众的关系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怪诞的服饰和外表并非微不足道,虽然新观念,往往会排斥,但是又会被人格所吸引。放纵的个性是一种方法,它把苦药包上了糖衣,诱使公众去看看那些论述观念的作品。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