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学问到底有多深?
据历史记载,当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参加殿试,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他本想判定苏轼的考卷第一,但又怀疑这张考卷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于是就评了个第二。
揭榜之后,欧阳修才明白自己错过了真正的状元。苏轼这个比状元还牛的青年才俊,刚一亮相,就名震京城。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极为欣赏,预见他的文章必将独步天下,赞叹道:“三十年之后,再也没有人提我的名字了!”
同时,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书札上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就是源自这个典故。
苏轼确实是世间罕见的天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连政敌王安石都赞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其他成就暂且不提,仅论诗词艺术方面的造诣,苏东坡绝对可以吊打百分之九十九的同行,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天王巨星般的存在,众人唯有顶礼膜拜。
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诗,却无一句出彩,就像有些歌手唱了一辈子歌,却无一首流行,这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
而苏东坡从来都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他笔下的那些金句,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由于数量庞多,不胜枚举,捡几句近年流行的来说说。
整篇直接被乐坛天后王菲拿来当歌唱的《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部分内容被实力派歌手周传雄用来当作歌名与歌词的《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无人觉,有恨何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作句子被偶像剧用来当作剧名的《人间至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络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至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现实生活中用来夸人夸到烂大街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和董传留别》)
与分隔两地的兄弟聊天,感叹人生的无常,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自己想家了,为了找个坚强的理由,假装轻松地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朋友失恋了,不能袖手旁观,总得安慰对方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同事离职了,无论吃不吃最后的晚餐,勉励的话要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老乡要去外面闯荡,祝福必须送上:“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很有文艺范,殊不知苏轼的原句“万里归来年愈少”更美。
如果再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将会很长,比如:但愿人长久、诗酒趁年华、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宵一刻值千金、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树梨花压海棠、事如春梦了无痕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历时千年依然流行。
甚至我们最常用的聊天万能语“呵呵”,也在苏东坡的词中出现了数十次之多,可见他的思想充满人生哲学,很好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苏轼,这颗中华文明史上光芒万丈的巨星,他的诗词之所以惊艳古今,是因为里面蕴藏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这些诗词构思奇妙、题材广阔、笔力纵横、变幻无穷,善于夸张和比喻,并且富含哲理人情,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再加上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从而独树一帜,光耀千古。
南宋周密所著《齐东野语》卷十里面记载了一则名为《洪景卢自矜》的故事:
话说苏轼在北宋朝廷任翰林学士期间,曾经为皇帝撰写了大约八百道圣旨,无不文辞优美,典雅畅达。
到了南宋时期,文学家洪迈做着苏轼当年做过的工作。洪迈字景卢,也不简单,乃一代大儒,著作《容斋随笔》流传至今,是伟人的枕边书。
有一天订单太多,业务繁忙,洪迈从清晨一直忙到黄昏,起草了很多圣旨,感觉头晕眼花,于是就到院子外面散散步,放松一下身心。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监,他可是活着的历史,当年曾在北宋皇宫侍候过苏东坡,知道许多前朝往事。
老太监也看到了洪迈,寒暄道:“听说今天文书很多,学士辛苦了!”
洪迈听到夸奖,很是得意,回答说:“今天起草了二十多道诏书,总算交差了。”
老太监接着奉承了一句:“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迈一听,更加得意了,问道:“当年的苏学士,想必也不过如此吧?”
老太监点了点头,云淡风轻地说:“苏学士的敏捷也不过如此,但他从来不用翻书。”
洪迈听了这句话,顿时羞得面红耳赤。
他后来对朋友说起这件事,感慨道:“做人要低调,千万不可自鸣得意啊,当时要是有一条地缝,我肯定钻进去了。”
文人墨客写诗作文,少不了引经据典,通常会查阅资料保证内容精确,否则会闹笑话。而撰写圣旨这种工作,更是丝毫不能出错,即使是洪迈这样的大才子,也要查阅资料。
老太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苏学士从来不用翻书。”学富五车的洪迈立马就甘拜下风,东坡先生学问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