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昨天的故事,悟今天的智慧,谋明天的幸福。对待先贤的态度是供奉神华还是传承领悟?是简单颂扬还是勤于实践?这是决定文化走向民族兴衰的根本问题。 神州大地人杰地灵,天地造化, 中华大地诞生了老子,他用深邃的语言记述了灵感顿悟--《道德经》。老子的纪念馆、广场、故里争夺、文化节、公祭大典无不昭示着后人对这位思想巨匠的崇敬。几千年,雨雪风霜,《道德经》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睿智光芒。这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更是人类的瑰宝。中华民族的荣幸,人类的福音。《道德经》释义历来存在诸多争议,在历史长河中传导难免有误差,到了今天,存在各种说法情理之中。但是,我始终不相信老子几千年前,就说现代汉语,写白话文的文章,不从古文角度,以及时代背景来翻译的版本,不敢恭维。学习《道德经》需要耐心领悟, 读《道德经》是负重前行,直接读原著穿越时空和复原语境领会宝典,洞中摸索,反复揣测,突然顿悟,豁然开朗,领悟圣贤教诲。不自量力想把自己的领悟奉献给您,以希抛砖引玉,共享共勉。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启悟,本章讲的是遵道守道的行为准则,是正确的义利观,是践行道--万物之源和运行规律的方法论。本章的主体思维是,行为要符合道所准许的原则,角色要符合道所设计的职能,观察事物要符合道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准绳尺度。一丝不苟地检视遵道守道方面存在水准失衡的诸如过度或者不足的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道的尺度要求办事,既要克服“左”,也要坚决防止“右”,确保行为中规中矩,恰到好处,态度要坚决;不能藕断丝连,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暧昧犹豫。行动计划的难点制约是改变现状进行交换替代,行为最高利益立足点是解决吃饭问题即生存发展。全国的企望解除困顿的事业,是变革触及利益集团隐患一定突显;全国践行道的事业,一定是事关生存发展的大事。所以得道的人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坚持遵道守道,形成气势,具备成功的条件。没有担当的许诺,一定是不在意诚信形象,不会计较兑现许诺。变革多了自然制约阻碍就多了,见异思迁,处处碰壁。所以,得道的人行事一定指经过深思熟虑,现实情况与长远打算考虑成熟,透彻分析有利和制约因素,运用道来找到攻坚克难的方法,学以致用,取得成功。道,根本功用是解决天下苍生困难的唯一路径。
现实中,考试不陌生吧,正确答案就是一个。应对现实问题时,看看装胖的“砖家”,以及貌似天下为己任的官佐,往往是想当然,拍脑袋,拍屁股给出“红头文件”。沾沾自喜,鼓吹上天。但是,现实很骨感。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事求是,按照规律办事落实起来阻力重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几千年前的呼唤,黄钟大吕的教诲置于脑后,民众生存发展才是朝廷的根本所在。
借用一句名言结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