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论证过精简的好处,从中庸的断舍离到极端的极简主义。然而,过去我总不以为然,我觉得,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谁的不是被物品堆满墙壁?
其实,我本不是不折不扣的囤物主义者。记得当上学时,无意看到隔壁女同学囤了整整一个抽屉的护肤品,我相当惊异,不知道一支就能用半年的洗面奶她囤好几个干嘛。而毕业后,面临买房成家的压力,我慢慢把节省和合理配置资源内化成了骨子里流淌的习惯。也正因如此,我在北京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积累。
可是,我也成了原来被自己所不屑的囤物主义者,开始在打折或出国时购买用不完的护肤品、日用品;我开始将几年用不到一次的物品都存起来,留待需用时找出;我开始将因为身材走样而穿不了的衣服囤起来,期待有朝一日回到过去,还能美起来……
然而,突然间,从去年底开始,我感觉到了无效囤积给人施加的额外心理负担,于是,痛定思痛,我开始了自己的精简行动。我的精简行动是阶梯式的,一步一步递进,慢慢清理我的房间、我的办公室,也慢慢清理我有些淤塞的内心。
1、第一步,不再因为便宜或免费捧回不需要的东西。
就在去年一次路边闲逛,我看到一家衣服店打折。一件纯棉质地、做工精细的棉袄只要200元钱。于是,尽管花色和样式都不太适合我,我还是将其买了下来。不料却成了我的负担。穿吧,面包夹克的样式和彩色菱形的图案真的不适合我,穿上像个高中生。不穿吧,不但买的钱浪费了,而且还占地方。呜呼,鸡肋!
打开化妆柜,里面塞满了各种护肤品,家人去法国带回来的、自己去香港败的、朋友去日本带回来的、别人送的国产护肤品……堆满了抽屉。我在拼命地用啊用,可是,纵使一天洗三次,不过一张脸罢了!而自己还要担心化妆品有过期之虞,内心不免负担!
再看看家里,办信用卡送的不锈钢杯子、填表格送的围裙、网上购物赠送的不漂亮的手袋……把所有的储物空间都塞得满满的……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下定决心,管住自己,从管住贪欲开始!
这一定是上帝对我的一次考验。就在我下定决心不再囤积东西后不久的一天,单位楼下办信用卡送礼物。以前送的不锈钢杯、购物手拉车什么的我都冒着信息泄露的风险不厌其烦地办了。这一次,诱惑大到史无前例!这次是几家银行的业务员联合起来办卡,把以前办一次卡的经费都凑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提供一次信息,但是办七八张不同银行的花花绿绿的信用卡,作为出卖自己信息的回报,可以把自行车、微波炉、烤箱这样的大货搬回家。
单位的同事纷纷去办,几乎每个人都抱回来一样家电。我犹豫了一下,认真想了想:烤箱微波炉这种家电家里都有,市场价格不过三百多元,若是等用坏了,可能也要几年。我再抱回去一个,只能是在家里本来就不大的空间里再占一块地方而已。而自行车,虽然小巧漂亮,但实在用处不大。而若要换东西,我需要付出的后续成本是,拿回家一大堆没用的卡片不说,还得一一打电话去银行注销,还要担心自己的信息泄露。而隐形的成本和麻烦是,也许我的信息真的泄露,被骗子利用,或者银行把我的信用降低,未来影响办理其他业务。想来想去,得不偿失。终于忍住诱惑,没有去办。
办公室同事推回来两三辆自行车。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其中一辆车的主人说,后悔当初一时贪心把自行车换了来,现在,也没什么用,还得想办法把自行车弄回家去。自行车太大,无法装到后备箱里,只能骑回去。话说她家离单位开车也要一个小时,这骑回去,也够她受了。
我不由庆幸。未来,我仍将这样走下去,让物品走向能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
2、用不着的东西给人或者处理掉。
我相信,每个人家里都会有这两样比较为难的东西,在我家里尤甚!那就是书和衣服。它们不像化妆品这类消耗品。书和衣服都具有耐用性强和过期性快两个特点。这里的书主要是指一些非经典的、对我用处不大的书以前由于工作的缘故,家里囤了很多的书,大部分都没有读过。若是我们真正心里喜欢买来的书,固然不在此列,而那些鸡肋的书却着实让人头疼。看吧,实在不是目前关注的方向,营养不多,又花时间。扔掉吧,扔书实在是我等自我标榜为知识分子的人所做不出的事。存着吧,除了占地方以外,还会在我找某本书的时候干扰我的视线。
衣服就不用赘述了。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穿什么上面,实在劳心费力。但是,那些久久不见天日的衣服真的是经年累月穿不到,放在衣柜除了占地方还落灰。
一番调查之后,我给我的书和衣服找到了很好的归宿。我了解到首都图书馆接受捐书,而且还可以换捐书票,于是,每次去图书馆就带几本书,换了书票,下次遇到自己喜欢的别人捐出的书,还可以换来看。如果没有,捐了也无妨。另外,我还在积极寻找可以接受捐赠的乡村图书馆、学校等地方,把一些儿童读物捐出去。
至于衣服,我也通过在学校的朋友找到了一些捐助的对象,洗干净寄了过去。让闲置物品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同时清净自己的环境和内心,岂不愉快。
3、不再刷朋友圈,而是开始读一些书。
物品得到精简以后,我发现心灵也畅快多了。我的精简行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心。原来,一颗心被网上的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弄得四分五裂,经常不由自主打开手机刷朋友圈,一刷就能刷两个小时。而也会经常发发朋友圈,然后坐等赞来。有的时候仅仅刷圈等赞就要一两个小时。换来的那点内心的小满足实在不足为提,而由此带来的拖延症却令我着急上火。想想实在不值。于是,新的一年,我下定决心,自己没事不发朋友圈,也不刷朋友圈。
具体实施之后,发现,依赖症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戒除。我真的很少发朋友圈,除了有事之外。从今年一月到现在发的朋友圈信息不超过五条。而且,我几乎不刷朋友圈,对朋友们的动态了解也相当滞后。有的时候,有朋友会说,某某事我发了朋友圈,你没看啊?我会很礼貌地告诉她,我现在不刷朋友圈了。朋友们也都表示理解。
作为收获。我从年初到现在,一个季度之内,阅读了十几本有一定厚度的好书,有的甚至是大部头的历史题材。还系统地看了几部好的英文电影。属于看好几遍,逐字逐句把英文吃透的那种看。而且,我还有时间培养了几样坚持了两个月以上的好习惯:比如每天坚持快步走7公里、坚持护肤泡脚等对自身健康的条理。
我发现把以前被手机打碎的时间集中起来,可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精简不必要的聚会。
我不但精简了网上的无效沟通,而且开始精简不必要的线下聚会。北京是一个圈子文化盛行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几个圈子。而且,经常是,你被拉到某个聚会,发现在座都是某某部门莫某公司的人,你却只认识那一个拉你去的。
有很多人把这样的聚会当做一种扩展人脉、结识有用之人以备不时之需的机会。我就曾经看到一个人的手机上,在联系人分类下面赫然写着“人脉”一类。那一刻,我真希望他根本没有存我的手机号,也好过把我存成“人脉”。刚毕业的几年,我也经常被拉去参与这样的聚会,大部分是不好驳人面子被硬拉去的,但是这样的聚会对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几年下来,我发现,可能我这十年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比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加起来还要多,可是,真正能聊得上的真没几个。我从不认为这样的萍水相逢就能擦出革命情谊,但我也的确不否认某次的萍水相逢也许真能成为未来用得上的关系。前提是,要碰到合适的人,并且在一次萍水相逢过后再蓄意创造相逢机会。
但是,对我这种注重深交和心灵交流的人来说,这意义不大。
于是,我决定,一改过去不好意思拒绝的心理。对这类聚会一概说不。甚至,有一些彼此见过多次,貌似熟人,但仍然没有更多话好聊的聚会,我也一概拒绝。
我承认,朋友多了路好走。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真的难免有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可是,我更认为,交朋友若都抱着这样的功利心出发,人生会过得很累。若是有三两知己,闲坐品茶,开怀畅聊,真能起到治愈的作用。而并无真意的推杯换盏,让人心情郁闷,怕是没事也要生出事端。
于是,我断然斩断了那些枯坐干笑的应酬。若是惹得朋友不快,我倒宁可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单独去向朋友请罪,二人借机深聊,岂不更有收获。
最后,我想说,人生没有那么多预期,我们不必时时刻刻为未来可能或不可能的用处而囤积。Less is more,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却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不如轻装上阵,带着音乐,带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