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陈天华(1875-1905年12月8日),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讲得却很少。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到他的也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先锋和骨干;第二句:他有两篇非常著名的代表作,一个叫警世钟,一个叫猛回头。
陈天华和他的代表作他为什么会在教科书中出现得这么少呢?这与他的极度自卑心有很大的关系,这极度自卑心可能与他童年的成长经历(出生卑微,家境贫寒,相貌丑陋)有关系。
1903年10月沙俄继续向东北增兵,整个东北岌岌可危时,在湖南省由黄兴、宋教仁这些职业革命党人开始组织了湖南的革命运动,当时在出国到日本留学的陈天华选择回到湖南,跟黄兴他们一起在湖南搞革命运动。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当时只图声势浩大、人多,而没有做好保密工作,被朝廷安排的奸细出卖了他们,革命还没开始搞就已经宣告这个行动失败了。庆幸的是,黄兴、陈天华等人顺利地逃出湖南到了上海。但到了上海之后,他们还不死心,仍想在上海再次发动革命,然后组织了百十人又开了个会,但这一次又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又一次被别人出卖了。可这次后果比之前更严重了,革命大佬黄兴这一次被抓了。
作为革命者领导人之一的陈天华此时应该琢磨怎么去挽救革命的危局,尤其紧迫的是救人。但这个时候,陈天华的那种自卑心在作祟,他每天郁郁寡欢,每天就在那里问自己: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呢?我要搞个革命就这么难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挫折呢?为什么我就做不成呢?一天到晚就我不配,都是我的问题,我的错。正因为他的这种自卑心作祟,使得他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处于一种严重不作为的状态。他没有任何逃生的欲望,这个时候他也不跑,就坐等清政府朝廷来抓他。
后来,在革命的那些同志的劝说下,包括逼迫下,他才离开了上海到了日本。之后,在日本,他遇到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感召下,跟孙中山一起筹建中国同盟会(1905年),陈天华成为了筹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并且被会议推选为起草同盟会会章的八大委员之一,也算是革命元老了。
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清朝政府坐不住了,他们用公费派这么多人到日本留学,本来想他们回来后帮助他们保大清,可这群留学生却在搞什么同盟会、革命党,想推翻大清。因此,清朝政府督促日本政府对留学生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尤其是对革命党的革命活动予以取缔。日本政府迫于清朝政府的压力下,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有些还非常的极端,取消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诸多权力。听到这些,留学生群体炸开了锅,群情激奋。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之下,罢课的声势越来越大,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同盟会的内部出现了重大的分歧,一派是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的,他们要将斗争进行到底;另一派是以汪精卫、胡汉民他们为代表的主和派,他们主张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在这种局面之下,陈天华作为革命的领袖之一,他本应该努力地去化解分歧,去协调。但是,他这个时候又非常的消极、绝望、悲观,一天到晚我不配,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的革命党人是这个样子的呢?为什么我们眼看着我们的抗争就要胜利了,为什么人心这么涣散呢?这个革命还有没有前途和希望呢?这一次是致命的,他彻底绝望了,觉得他真的干不了革命。虽然他没有放弃干革命的想法,但他觉得他没有能力去干革命了,只希望自己的一死,以警醒同仁、国人。这一次,他写了一首绝命词,然后毅然地选择自尽了。当时他才30岁出头,却已经结束了一生。
从陈天华的身上,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他那种被极端自卑心所操纵的人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自卑心这东西本来不是一件坏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适度的自卑心如果处理得好,它可以转化为一种敬畏心,使得我们不那么娇纵。但如果你任由这种自卑心去膨胀、蔓延,衍生出了极端自卑心,事事都我不配,那么你的人生也就注定会是个失败的人生。就比如,有些人在考研究生的时候,想考中国最好的学校,因为那是他的梦想,但他又不敢报,觉得自己不配(觉得自己本科学校太差了,高考考得也不怎么样,又有什么资格去考那么好的学校呢)。这就是被极端自卑心所操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