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懂点艺术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
山水画里的人物一直都这么小吗?| 极简艺术史

山水画里的人物一直都这么小吗?| 极简艺术史

作者: 艺萃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09:27 被阅读39次

    朋友们,又到了萃花讲干货的时间了,今天要讲的艺术史主题,之前萃花给大家小小剧透过:有那么一些藏在山水画中完全不起眼的人物,虽然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却点明了画作的主题,他们有个文艺又精致的名字——点景人物。

    但是在艺术史上,这些指甲盖大小的人物,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隐秘而伟大的,萃花先给大家奉上一个大致的发展脉络,看看这些人物的发展轨迹。(请将手机横屏查看)

    汉代,只有人物没有山水

    汉代绘画种类很多,留传到现在的主要有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砖(石),这些风靡汉代的墓室艺术,是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就命人将这些生活场景画在墓室里。于是,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以人物为表现对象

    ▲墓室壁画

    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绘画更多的是画家的生存手段,在他们看来: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意境深远?当然了,这个时期的壁画不能被称之为山水画,没有山水怎么叫山水画,但这怎么说也是个源头,有必要讲一下。

    晋代,山水画出现,人物是主角

    到了晋代,经济有了起色,政治格局也相对稳定,日子比较好过的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他们有雅兴去亲近自然(或者说有钱旅游了),画中的人物活动范围延伸到了山水之中。

    于是,山水画开始成为了独立的画科,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比较稚嫩,人物仍旧是主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洛神比山还大,山石没有皴擦

    画里山石都没有什么皴擦,用线条勾勒出三角形就是一座山,人物居然比山还要大,数量也很多,大概如果不是人物不停在变化,大家看画时也不会觉得剧情有多丰富吧,这是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的惯性,局面真正扭转还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山水是人物陪衬,人物变小

    从魏晋到隋唐,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鼎盛。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隋唐,贵族们按不住日益鼓胀的荷包,不在意虚静、恬淡的一套,转向歌颂华贵丰裕的生活了,代表作品是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描绘了贵族士大夫的郊游场景。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局部

    这是太平盛世下人们的自然流露,同画里人物相映衬的,是华丽的楼阁、精致的小桥以及浓艳的衣饰。连山水、建筑都看起来雍容华贵,整幅画的每一笔墨似乎都在宣告世人:“我们不差钱!”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华丽的建筑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看出了明显的变化,山水仍旧是在衬托人的活动,但人物在画中的篇幅明显小了很多倍,人物活动突出了造化的神奇,他们像是在宇宙的中心呼唤:“这脚下的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啊!”

    总体来说,突出人物活动,山水开始占据大篇幅,这种改变在山水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五代,人物开始作为山水的陪衬

    绘画发展到五代,基本是在延续唐代的内容,五代分崩离析的格局又极大地影响到了山水画的内容和形式。战乱影响下画家分成两拨:一拨人逃到了西蜀或者江南,从现在开始,他们不问世事,只谈风月。

    他们眼中是北方山水的大气磅礴,江南山水的烟波浩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代表作有五代画家荆浩的《渔乐图卷》,画里是气势磅礴的山水,依稀可见撒网捕鱼的平民百姓。

    ▲五代 荆浩《渔乐图卷》

    另外一拨画家的山水画延续着唐代的内容,题材仍是有钱人的生活,但形式却发生了变化,人物不仅在山水画中的比例很小,而且数量也相对减少了。代表作有南派山水画派祖师爷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画卷描绘了有钱人(看到这些坐船上的有钱人了吗?)夏天游江南的景色,江南山势重叠,缓平绵长。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此时的点景人物衬托和点睛的作用更明显了,不再像唐代山水那样突显在画面中,而是在山林里不经意地出现,这是画家面对山水时的真实感受:世界何其大,我们何其渺小啊~~~

    宋代,人物活动变得丰富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期,这个时期点景人物的创新在于人物的活动变得丰富了,他们不再仅限于站着看风景、钓鱼,会一个人坐在船里钓鱼☟

    ▲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也会在途中哼着小曲儿~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还会有《溪山行旅图》中赶路的人马等题材的出现,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超出全息摄像头千倍百倍。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这与画家熟悉山川的特性,又擅长把生活感受与自然相结合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用现在的话说,宋代画家就是暖男,他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又照顾每一类人群的感受。

    客观上讲,宋代画家们享受着富足无忧的画院生活、精致的江南风情,又在道儒思想共同熏陶下,把淡泊无为、耕读当作第一乐事,才使得宋代点景人物的精彩纷呈,进而成为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

    元代,点景人物不合比例

    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许多汉族文人开始抵制外来文化,他们宁愿隐居在山林也不去给元朝做官效力。在这种状态下生存的元代画家,开始借绘画排遣内心的积怨,表达人生的追求。

    元代不同于宋代,没有设置画院拘束画家的风格,所以他们开始放飞自我,这一时期的绘画强调个性解放,南宋的遗民不愿意向元代朝廷妥协,主张回归朴质自然的境界,在画卷中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世界。给不了我想要的,我自己画还不行吗?

    ▲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

    钱选就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他的点景人物题材几乎摈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同时也不屑于世俗小民的苟且生活状态,以他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家作品,蒙上了浓重的虚无寂寥的意念色彩,处处透露着清高、孤傲、恬适、达观……

    ▲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不合比例的点景人物

    这些情绪表现在钱选的笔墨上,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王羲之,他在画中头大脖子粗,这一时期点景人物特点是不合比例的。但它却与笔墨疏松、意境空灵的画面构成了一个意念上的唯美境界。

    明清

    明清点景人物的形与格调都难以超越前朝的高度和范畴,总体上说是对前朝点景人物的归纳与总结。

    明代山水画主要分为院派、浙派、吴派三个类别。院派继承南宋风格点景人物的精细而生动,取材上更偏重描写地方色彩的民俗和生活。比如明代画家倪端的《捕鱼图》,画里点景人物线条很清晰,各种细节都刻画人微,甚至比有的宋代绘画更精细。

    ▲明 倪端 《捕鱼图》

    浙派的画家游离于画院内外,既受院体工细风格的影响,又受南宋马、夏的影响,风格粗放苍劲,所画点景人物也是骨点清晰,且较为硬朗,更是随意性较大,用线较为粗犷。

    ▲明 戴进 《风雨归舟图》

    吴派画家是文人画家,他们学历代各家之长,尤其推崇元代文人画的精神境界与绘画模式,但不同的是明代文人画家多衣食无忧,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多是文人雅集的题材,更多是表现超然物外的理想生活形式,代表作有文征明的《品茶图轴》。

    ▲明 文征明 《品茶图轴》

    他们所描绘的点景人物随意性更大,不拘一格,通常廖廖几笔绘就,不太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的刻画,或是线条的美感。

    ▲明 文征明 《品茶图轴》:人物是寥寥几笔绘就

    明代开启了点景人物绘画风格交揉杂成的新时期。而清代山水画学思想更多的是受元明文入画家的影响,且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因而明代吴派绘画深入人心,清代山水点景人物更多的是吴派绘画的延续,代表作有王翚的《山窗读书图》。

    ▲清 王翚 《山窗读书图》

    点景人物发展到现在,在山水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作为社会经济和绘画风格影响下的产物,它表现的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共鸣,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生活状态及人生理想与抱负的反映。

    相信大家看完萃花今日份的干货,再看到各种山水画里迷人的小角色时,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画作背后经济、社会、政治各种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燕裁衣:受教了,谢谢作者的干货分享。
        捕鱼图有一处错字,应为细致入微。

      本文标题:山水画里的人物一直都这么小吗?| 极简艺术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xy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