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P1-11
今天阅读第一部分《关于“数”“文字”与“方程”》,主要包括5个课题:课题1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课题2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课题3文字代表数的作用要分类,不可一锅煮;课题4再次建议淡化“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课题5用温度计引入负数,并不理想
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是希望自己慢下来,每天阅读一点点,慢慢咀嚼咀嚼。毕竟对我来说,数学理论知识还是欠缺非常多,理解力也有待提高。每天阅读一个课题,28个课题差不多一个月也能阅读完。
今天重点阅读课题1,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书中主要是以大数的读法为例,谈到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大数的读法,我国主要以4位为一级,用个万亿作计数单位。国际通用的是三位为一节,用千、百万做单位。
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就知道这种联系与区别。但并不了解背后的原因。通过张奠宙老师的几何直观解释,我想到了数形结合这个词。
一就是一个小方块。10个1就成一条线,变成了一个长方体,100就成了一个10×10的面。1000就构成了10×10×10的大立方体。可以如此循环反复往后推演。这就是为什么要三位数为一节的道理。
是不是跟小尘老师一样瞬间觉得数学居然如此美妙?真的,每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或数学符号背后都蕴藏着特别美妙的规律。
是与时俱进还是要继承与发展?我觉得并不矛盾。传统的东西可以保留,这是我们多年文明的沉淀,存在自有他的道理。也可以让这一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过分强调。而应该与世界接轨,就像我们的数量单位,现在很多都与世界接轨。有这个意识,孩子们长大以后或者是继续深造,他就有一个连贯性,少了很多纠正或链接的成本。
张奠宙老师建议可以拿出一块阅读资料来对接一下。我翻看了一下教材,教材是有这样做的。有对国际的这种习惯用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有了这样的提醒,孩子们对两种方法都有所了解。后续学习中若再接触到,他们就能够较快的适应。
至于张老师担心的数量单位读写的一些部分。我觉得倒是不必过分担心。我们千米、千克这些本来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学习。把它当成一个计量单位来掌握。学生对这些数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算是比较熟悉的。他们绝对不会把1万米跟10千米混淆,不知如何表述。相信他们看到这两个数量时,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拿哪一个表述都可以。
关于大数的认识,大数的读写,教学时依照我们自己的习惯去教就可以了。不过为了跟国际接轨,要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相关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