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败各路义军,将蒙元政权逐出中原,建立明朝。但据《明史》及《明实录》记载,从建国至公元1374年,仅仅七年时间内,倭寇对中国沿岸的侵扰次数多达十二三次。
明太祖洪武25年(公元1392),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吞并南朝,大量的南朝遗臣逃亡出海,加入浩浩荡荡的倭寇队伍,使得洪武末年的倭患愈演愈烈。《明史纪事本末》中记录了当时倭寇的下作行为:“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朱元璋颁布了禁令“片板不许下海”。即,未经官方允许,沿海渔民不准私自出海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同时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从事贸易。该政策实行之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杜绝了倭患,但是日子久了,弊端就开始浮现。沿海地区的老百姓由于不能下海捕鱼,常年来颗粒无收,处于饿死的边缘。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从事走私,一些商人为谋利也加入其中,扩大了走私队伍。有些平民为躲避军队搜捕,索性与日本倭寇合作,当起了正儿八经的“海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南部沿海地区已是倭寇纵横,据《明史》描述:“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
面对倭寇的恶行,抗倭战争一直在进行,也因此诞生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抗倭英雄。
“望海埚之战”是明朝初年歼灭倭寇第一战。
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利用望海埚的地形,共歼敌、俘虏倭寇千百人,取得“望海埚大捷”。倭寇元气大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力大规模进犯中国。
抗倭英雄中,还诞生了一位巾帼英雄——瓦氏夫人。在苏州盛墩战役中,她率领的明军斩杀倭寇4000多人;王江泾之战中,歼灭倭寇1900余人,取得“王江泾大捷”,这是明朝抗倭战争以来取得的一次全面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不久之后,又取得陆泾坝之捷,斩获倭首级300余,焚倭船30余艘,打得倭寇节节败退。
《倭变事略》中称赞瓦氏夫人“以妇将兵,颇有纪律,秋毫无犯”。由于瓦氏战功卓著,朝廷特下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瓦氏则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百姓称其为“石柱将军”“抗倭第一巾帼英雄”。
俞大猷、戚继光,他们都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和民族英雄。
戚继光与俞大猷率部虽奋勇作战,杀敌无数,但抵不住新倭接踵而至,未能成功攻克岑港。抗战一直持续到冬季。趁倭寇出海,戚继光、俞大猷亲率军队自沈家门乘胜追击,直捣其巢,最获“岑港之役大捷”,“全驱豺虎投荒”。之后,戚继光又率军相继歼灭台州、福建一带的倭寇,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又在福清斩杀倭寇两百余人,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家军(戚继光的军队)杀光;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占领兴化,戚继光为先锋,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谭纶自领中军,率军对倭寇进行围追截堵,先后斩杀倭寇共计五千,再一次大败敌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又侵扰仙游、福宁等地,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击败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将窜动在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在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谭纶等抗倭英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下,从元末就开始流窜在中国的倭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文字整理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