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之家墨海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苏东坡传》:让我对苏轼的了解不止于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苏东坡传》:让我对苏轼的了解不止于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作者: 一个李温言 | 来源:发表于2024-01-07 15:3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若能学得东坡一分真传,此生亦能过得豁达潇洒。

写在前面的话:(说说我和这本书相遇的小插曲)

这本书是纸质和电子书双战场作战看完的,本来也是今年的计划书单。那天跟老公收拾书房,发现了还没拆封的《苏东坡传》。(我家就是这样“善藏书但不读”,仿佛书买了也就读了,诸君见笑。)

水墨绿的书皮看着就让人心理舒适,话不多说开读。纸质书读了两章,觉得不太方便就在微信上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对不上,仔细比对还是对不上,一看封面,作者不对。找到纸质书作者“刘小川”(之所以选刘小川版的,是因为这个作者的家离苏轼住的地方就隔几百米,跟苏轼是老乡),打开电子书准备读第三章,一看收费。

嚯~好家伙,真行,怎么还要二次收费。本着勤俭持家的原则,舍弃了微信,进入了京东读书(购物会员送的)。到这里终于可以读上电子书了,还真折腾。但事情总在你觉得苦尽甘来的时候,再加把盐,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些地方对不上。

索性不折腾了,仔细看看电子书,电子书是23年出版的,时间上更新,而且通读完后,发现里面的用语更简练和通俗易通,于是最终确定以电子书作为阅读对象。

-

这本书是按照苏轼的生平线讲述的,他的童年,青年,成年,老年,直至离世,中间穿插进他的祖辈,父辈,前辈,同辈,贤妻和晚辈的故事,外加苏轼的诗词创作。

行文顺畅,读起来不会觉得难以下咽,可读性很强,即使你是读书苦难户,也不会让你读两页就困。原因作者一开始就说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对苏轼的原始好奇,并将这份惊奇贯穿整个篇幅。

所以你看同样是说一个人一件事,这其中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有很多。

所以我不妨也效仿一下作者,怀着这份原始的惊奇感来说一下我读完的感受。

-

要说苏轼为何总能随遇而安,如此豁达,那一定是祖上积德,家风淳厚。

苏轼的性格很像祖父苏序。

苏轼出生时祖父苏序六十三,人送“苏三大”,何为如此,是因为他嗓门大,脾气大,酒量大。他平时喜欢骑个驴到处转悠,一边饮酒一边畅谈,富有幽默感的他总能惹得路人哈哈大笑。

有年眉山闹饥荒,饿殍遍野,苏序二话不说把自己花重金屯的四千石粮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宋代1石相当于92.5宋斤,也就是说宋代1石粮食是今天的59200克,即118.4斤。四千石换算一下就是473600斤。)散尽,救助族人、外戚和穷人。苏序的作风,造就了苏家与众不同的处事方式和扶弱济贫的家风。

许多年后的苏轼在杭州广开慈济寺,用“圣散子”救了上万人,也算是和苏序的梦幻联动了。

苏轼幼年家境殷实,老爹苏洵却是个不着家的主,喜欢远游,对考取功名嗤之以鼻。娶了眉山首富程氏之女,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撑,远游更甚,留的大家闺秀程氏一个人在家照顾一家老小。

在苏洵二十七这一年,突然性情大变开始读书。六年不出门只读书,可是考取功名却屡屡受挫,因为他写的文章不合时宜。因为自己淋了没有从小读书的雨,就要开始撕年幼小苏轼的伞。

不过苏轼还有个弟弟苏辙,两个人一块“被撕伞”,总好过一个人。俩人开始一块读书,一起探讨,兄友弟恭。

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影响不光在读书上,还有他多年远游的开阔视野,这为小苏轼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现实依据,要知道哪个人小时候不是对外面充满了好奇。

苏洵对两个儿子读书要求严格,善法,两个儿子最近迷上什么书,他就把书藏起来,让两个孩子找,这样读书就是孩子主动的,反而长久。(育儿之道学到了)

但这个不着调的老父亲依然喜欢远游,所以教导孩子读书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程氏的身上。程氏是古代的大家闺秀,文化素养那也是有的,她不光教儿子读书,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她鼓励儿子们要为自己的真理坚持到底,即便是在坚持真理的路上会有违伦理纲常,她也会支持他们。

大到读书做人,小到生活琐事和兴趣爱好,苏洵夫妻可谓是把“言传身教”做到了极致。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苏轼后来才成一个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和坚持初心的人。

即使他后来一生所遇艰难,只要随波逐流,便能逢凶化吉,但他偏要秉承自己的一肚子不合时宜。

这,就是苏轼。

-

苏轼这匹千里马,之所以能被发现,自然离不开伯乐的慧眼识珠。

前有张天乐举荐三苏,欧阳修充分肯定,名声大噪;后有权力最高者的密切关注和终极认可;再到虽遭仕途坎坷,但仍有王安石惜才复荐等众伯乐慧眼识珠,足见苏轼为官的这四十载,可谓是遇贵人无数。

北宋惜才,造就后代无法企及的文学巅峰,离不开这些大胸襟的伯乐。虽然这些伯乐有些时候会在政治上与苏轼有偏差,但对于惜才这一块,大家都是惺惺相惜的,不能埋没。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一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

苏轼的育儿观,和他的仕途经历密不可分。

苏轼有三子苏迈、苏过和苏遁。前两个儿子都是在他仕途得意时有的,鼓励儿子考取功名,为国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但经过“乌台诗案”后,他觉得仕途黑暗,斗不过京城那帮小人,不忍儿子受罪,于是给小儿取了个“遁”字,并写了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正应了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不求你大富大贵,只要平安就好。

可他的小儿子就跟他的名字一样,十个月刚过就从人间逃遁了。

读到这里潸然泪下,这个儿子是那个继王弗之后最懂苏轼的朝云所生,这可是两人感情最浓时的结晶,似是某种昭示,朝云伤心过度,再无生养,不久后也离世了。

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专找苦命人。他都已经被折磨得这么苦了,还要把他最珍贵的东西一件件收走。

-

“在你功成名就时,我不曾占你的便宜,在你身陷囹圄时,不远万里我也是要来帮你的。”

苏轼的友人无疑是他这一生最珍贵的财富之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叫“巢谷”的眉山友人。

苏轼在医学领域造诣颇深,自然离不开巢谷的熏陶。这位也是个怪人,苏轼被贬到黄州,巢谷来了。五年后苏轼被中央再度重视,其他人都来祝贺他,巢谷走了,临走送给苏轼一份药方“圣散子”,后面救了杭州几万人。

后面苏轼被贬到海南,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不远万里要去海南,给苏轼送治疗瘴气的药方,然而却死在了路上。

读到这里真的是红着眼睛半天脑袋里没有思路,这是怎样的友谊,连生死都可置之度外。

这里以巢谷做例子,苏轼身边的友人都是如此这般,在他被贬时并没有离他而去,反而是想方设法接济,即使是为此丢了官惹了祸,都未曾动摇他们的友谊。

真的很佩服苏轼,这样的一个人走到哪都是有朋友的,而且还都是可以交付生死的交情。

反观今时今日,这样的友谊一定是凤毛麟角吧!

-

苏轼是个充满情趣的生活大师。

他爱竹,无竹不欢。他嗜茶如命,发明了“三沸水”,在杭州跟和尚们斗茶,留下品茶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他爱美食,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东坡羹。被贬到惠州,也能做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

苏轼是一个豁达潇洒的人。

四十多年的好友章悙翻脸害他,在苏轼被贬的道上下了三道贬旨,叫“道贬”,何其损。甚至在他在惠州已经够惨了,只因写了首苦中作乐的诗,就认为苏轼太快乐了,把他贬到海南,贬到海南还不解气,一看没死,还派杀手,如此狠毒。

可当苏轼在自己后期有能力的并没有对他施加报复,在他贬到海南后,还附赠一份治疗海南瘴气的药方给他。这份药方被章家后代一直保存着,改变了章家的家风。

所以,你看苏轼。

无论是在“乌台诗案”中受到小人的构陷和攻讦,还是从高位跌落谷底,人生几次大起大落,他依然披着蓑衣,悠然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豁达若是世人都能习得一分,那世界岂不就是美好的人间。

-

苏轼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在封建礼教下被压抑的连全名都留不下的女性。

苏轼一生有三个女人:王弗、王润之和王朝云。

书中对这三位女性都有详细地描写,这无不得益于苏轼的诗词描写。

一首《江城子》,让妻子王弗走进我们的视野,诉不尽的绝望。阴阳隔天地,相爱至深的男女永无消息。越是想念亡人,越能接触到这种绝望。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那个为了给患癌的妻子治病,出来到处开课赚钱,被骂没有“文人风骨”的戴建业老师,有次在B站上刷到了老师对这首词的讲解,老师在讲解“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时那眼里转动的泪花,就知道苏轼一定懂他,而我这个看客却只是触及皮毛。

王弗死后,苏轼娶了她的妹妹王润之,这个女人没什么文化,可是持家确是一把好手,人品也没的说,王弗的儿子苏迈她视如己出,也不争风吃醋。所以在她死后,苏轼给她写了墓志铭,并许了她“死同穴”,苏轼死后,苏辙秉承哥哥的遗志将他二人葬在一块。

王朝云是十二岁跟着苏轼的,她长得好看,聪明且好学,是苏轼的灵感缪斯。无论苏轼到哪,她都陪在身侧,苏轼能在被贬之地随遇而安,有这个女子一半的功劳。只可惜红颜薄命,三十几岁就死了。

此外还有苏轼的乳母任采莲,这个养育了三代的勤劳女人,在死后苏轼也给她写了墓志铭。

所以你看,在古代对女性称呼都是姓+氏,而这几个女子可都是有完整姓名的,为什么,因为苏轼尊重女性。

-

写到这里也已经接近尾声,对于苏轼为官的政绩和他的从官之路,并不想做过多地描写,因为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朝代,他的官途就是注定一路坎坷,但他那颗一直以民为本的赤子之心却鲜亮,被历史和当时的百姓深深地记住。

如今,苏老早已仙去,但他的那份随遇而安,不随泼逐流的心境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最后用一段书中的话作为结尾:

如果自己能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做到安之若素,不轻易画地为牢,不将自己限定在一成不变的规则和世俗中,或许心灵便能得到自由。

与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让我对苏轼的了解不止于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n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