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使乌孙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张骞便将手下人撒向了西域各国,希望与西域的交流能有更多可能,而自己则返回了长安。
与第一次西行回来不同,他依然坚毅的目光中满是疲惫。多年的奔波和长途远行,使他的强壮消耗殆尽,一年后张骞因病去世。
张骞两次西域之行用坚定的信念向世人展现了行走的力量,使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国家的正式通途。他向西域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凿空者张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张骞死后一年,派去各国的使节陆续回到了长安,跟着一起到来的还有西域各国的使者,他们都想看看传说中的天朝大国到底是什么样。说到这,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西域的情况。
整个西域在河西走廊以西,南北宽一千多里,东西长六千多里,北接天山,南抵昆仑山,西与葱岭(帕米尔高原)交界,东与玉门关和阳关相连,中间横亘着塔里木河。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西域有36个国家,听着好像挺多,其实多数是城邦小国,一座城就是一个国家。这些国家因地盘小、实力弱,一度沦为匈奴的臣属国,定期向匈奴“交税”。现在霍去病清空了河西走廊,张骞又凿通了西域,使刘彻有了底气和实力,他要向匈奴宣告主权,西域要变天了。
西域诸国史者的陆续到来,让刘彻很开心,他料定大汉的繁华会让这些外国人目瞪口呆。当然还有送礼物环节,这才是实力的象征,所有来访者都必须满载而归。
与大汉交往能得到好处,这一消息就像一阵风飘向了西域,很快汉朝的盛名在西域传播开来。张骞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其实国与国的交往有时比人之间的交往要简单,互利互惠就是好朋友。既然交往的基础是利益,那么刘彻为了笼络西域诸国,就需要不断派人去加强沟通和联络,其实就是不断地送礼物。
可西域山高路远,来回一趟少说也得两三年,远的要八九年,路上还可能遭遇各种凶险,保不齐小命也要搭进去,这种苦差事没人愿意去呀。
没人去,那就降低门槛。刘彻为了凑够出使人员,四处招募使者。至于出身、学历,是否有前科,一律不问,只要愿意干,就无条件录用。在这种招聘机制的推动下,使团毫无悬念地招来了一批穷光蛋,而这些人去西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财。
为什么出使西域会发财呢?因为使团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给西域各国送财礼。那时没网络,没电话,信息沟通不发达,就算有礼单,西域人也看不懂。所以从汉朝出发时有多少金银财宝,到了目的地就没数了。这么多宝贝,往自己兜里装几个,这趟可就发了。
难道刘彻不知道这里的门道吗?当然知道,他智商那么高,这点伎俩瞒不过他。但是他也没办法,毕竟出使一趟不容易,能有几个人像张骞一样诚实守信的,不给人家一些油水,谁给你卖命。所以刘彻对使团的卡油现象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刘彻也是有底线的。卡油没问题,可不能白卡,每个使团回来都要接受综合考评,看看是否达成既定目标。如果达成了,那偷偷摸摸装在兜里的财宝就都是你的,全当奖金了。可如果没达成目标,对不起,不仅要重罚,还要拿钱来赎人,怎么吃进去的,怎么给我吐出来。
光掏钱就完了?不行,你还得将功补过。因为使团人员紧缺,所以虽然拿钱赎了人,但你的命还是皇上的,接着出使西域。什么时候达到目标了,什么时候算完事儿。
按说刘彻想出的这个办法算个狠招,但却治标不治本,因为他忽略了这些人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他们很少有人是为了加强东西方交流,促进友谊来走这趟的。他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这个理想,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无所畏惧。而且在尝到甜头后,欲望使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卡油现象越来越严重,当然西域诸国拿到手的财宝也越来越少。
久而久之西域人有意见了。想当年诚信是张骞使团名片,说给多少就是多少。西域各国也是礼尚往来,作为答谢,会给使团配备好马,补充粮食和水,并派人护送。可现在的使团是什么情况,不仅礼物越来越少,这些汉使还满嘴跑火车,完全不可信。汉朝还想不想友好了!
所谓政治上的友谊,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眼看利益越来越少了,还怎么友好下去。西域诸国对汉朝使团越来越反感,既然你大汉不仁,那就休怪我西域不义,于是他们要向使团下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