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行走跟着张文质写作
没有足够的时间,何以创建高“质量”心理表征

没有足够的时间,何以创建高“质量”心理表征

作者: 七乡师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00:30 被阅读0次

    没有足够的时间,何以创建高“质量”心理表征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什么是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我认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我们的大脑想着“这件”事或者物时,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链接的“东西”,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产物”。比如,说到“平行四边形”,我们会想到两两平行的边,更深的想到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又如:一名老司机出车,上车后的“点火”、“挂挡”、中途的“换挡”等一连贯无意识的动作。

    上述事例中的司机,如果换成一名新司机,可能就会更有意识地做一系列的开车的相关动作,甚至由于司机对动作的不熟悉,出现一些熄火、撞车等现象。两者之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对开车所持有的心理表征不同,通常来讲,老司机由于训练开车多,他拥有更多的行车心理表征,甚至达到能无意识调用的地步,而新司机则反之。

    由此可知,如果站在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所拥有的心理表征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出来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深度和广度需要像开车一样经过无数次的练习。

    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心理表征?

    笼统讲,心理表征有如下五个“有助”意义: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要能更好地找到学习规律,更好地指导学生解释学习信息、组织学习信息,更好地制订学习等相关计划,更好地进行高效学习,教师重视并创建教学中的心理表征就显得极为首要。

    那么,心理表征又如何创建呢?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在他们的著作《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中归结到,要创建更多的心理表征必须通过“刻意练习”。他们提出的“刻意练习”法则,甚至推翻了我们所认定的“天才”的存在。国际象棋大师、完美高音莫扎特等等所谓的“天才”,无不经历了大量的“刻意练习”。

    看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刻意练习”才是天才“秘诀”。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前两天再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时重温的关于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教师必须深度地教授一些学科知识,提供相同的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和提供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不牢固,深度学习也不够,导致于学生在学习及运用中顾此失彼。可以说,没有创建更多的与之相关的心理表征。

    这一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我们教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或者你认为根本就没有天才存在。那么要让学生拥有牢固的“已有知识”,就必须进行刻意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在进行“刻意练习”时要和“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必须是“有目的练习”才能称之为“刻意练习”,即: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专注、有反馈、需要走出舒适区。

    老师就应该针对教学的知识点给定学生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专注练习,并带领学生进行反馈。这样的教学就更为符合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也就创建了更多的心理表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以我们地区的语文教学为例):语文老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太广或太窄;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不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时时的反馈。

    类似不良教学现象的产生,主观上讲有着老师不可推卸的不尽责或者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但客观上讲“时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致命因素。

    没有足够的时间,何以创建高“质量”心理表征?

    建立牢固的“已有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我认为时间的投入更为关键。我为什么推卸自身的因素,寻找时间的原因呢?因为23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随着教改推进以及迎检工作的“复杂性”,特别近五年来,我感觉对于语文教学可谓精疲力尽,收效甚微。

    就拿我们县区域为例(或许其他地区与我们不尽相同),我算了一笔“时间账”。

    初中语文课程量从初一到初三有点不同,但每册平均安排了22篇课文,每个单元后面有一个综合训练共6个活动,通常老师自主安排作文辅导每个单元一次共6次。(其他相关知识讲解忽略不计)

    这样下来,我们语文教师每册需要讲解的内容就有“22+6+6”之多,有精讲的现代文,有十篇文言文和十首古诗词的学习、鉴赏,有六次活动,更有师生最头疼的六次写作辅导。若要在每个部分的学习中让学生建立牢固的已有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创建更多、更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岂能通过两三个课时就能达到?

    而,我们所能拥有的课时呢?除去法定节假日,每个学期最多有十五周,每周语文讲解课时不超过6课时。这个算法没错,我们能拥有的语文教学课时就是100课时不足,这远远比国家的课程设置都还超出了呢!事实就是,我们得用不到100课时,来教学32个教学内容。当然,有少部分课程是自读课文,不顾这些自读课文讲解,我们却要引入其他的课外经典阅读,也同样需要时间。

    比如,上学期我教学说明文单元,在学习本单元四篇范文之前我就利用了近四节课的时间“强化”了说明文的四大基础常识,从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到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等等,可谓说让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范文。虽然如此,但还是在课文中运用时绝大部分同学出现问题,特别用以分析具体语境中来归纳说明方法使用的作用。如果抛弃我的教法,学生不够卖力的原因之下,应该更多地承认,指导学生构建更多有关说明文的心理表征不太到位。

    所以,我们为了“争取时间”会自以为是的“精简课文”,自以为是的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自以为是的把阅读课安排在周末......或许也自以为是地减去了学生该深度学习的知识点,减去了学生该创建的相关心理表征。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是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是相关管理员,由于种种材料缘故,近五年来被耽误的课程现象会更多。

    很多时候,我都会自责地询问自己:我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我究竟怎样做才能更好?

    客观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甚至改变不了的。

    感谢遇见《人是如何学习的》,感谢遇见《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它们赋予我“已有知识”、“深度教学”、“心理表征”等相关教学概念,我清晰了自我的不足,找到了调整教学的思路。

    基于“心理表征,我该怎么加强语文教学?

    首先,运用众多心理表征的相关概念和案例,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欠缺,每年由于重新分班导致学生的不一致性,所以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取舍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做法,符合了因材施教,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我将进一步提炼教学重难点,尽力帮助学生建构更多的心理表征。哪怕缩减更多的自读课文,也要足够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其次,有效制订计划。

    依据心理表征建构的方式方法,充分、合理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指导学生制订因人而异的学习计划,在计划的指引下,督促自己有效进行学习,积极、合理运用学习时间。

    最后,在“挤时间”上下好功夫。

    这里的挤时间不是“非法”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占据午休和晚休。很多时候,很多课堂,很多的时间,或许在我们的运用中变得很无效。心理表征创建的刻意练习警示我们,必须珍惜并运用更多的时间加以练习,否则,创建的心理表征难以多数量和高质量。所以,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在这样的学生减负号召下,我能做的就是“挤时间”,让有限的时间更为有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足够的时间,何以创建高“质量”心理表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tf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