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没有炼过猪油了。
以前家里总备着一小盆炼好的雪白凝膏般的猪油。
吃面的时候,挑一小坨在碗里,以沸腾的面汤化之,面条里似乎就融入了高汤的味道。父亲总说加了大油的面条更香。
有时候炒菜,也喜欢加一些猪油进去,不多,以锅铲尖薄薄地挖那么一点,混入菜油中。用混合油炒出的菜更好吃,肉丝嫩,素炒的小菜似乎也有了肉的香气。
后来就渐渐地吃得少了,以至于最后一点都不吃了,嫌油腻,担心高血脂,高胆固醇。似乎现在普遍的“三高”,猪油便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其实那么一小坨油的热量,还当不了一块巧克力或者一根雪糕罢?
豆儿爱吃面条。平时调作料时,我都是加熟油(自家炼的辣椒油)、多多的芝麻油,再点上几滴花椒油。因为油气太少的面条着实不太好吃。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还会炒肉臊,将肥瘦相间的肉沫炒至吐油,熬得干香,再混入切碎的榨菜或是芽菜。炒好的肉臊,连底油浇一大勺在面条上,拌匀,沾了“油气”和“肉气”的面条就会格外的好吃。
炼油要选大块的猪板油,或者肥膘肉。洗净切小块,放锅中,再加一小碗清水,少许食盐,中小火慢慢熬制。
熬好的猪油盛干净容器内,冷却后凝结,洁白,平整,像装在大号瓶中的雪花膏。古人曾专门发明一词用以形容美人的肌肤——肤若凝脂,该不是出自于此吧?
剩下的油渣也不会浪费,被沥起来单独存放。
记得以前母亲会用油渣煮“耙耙菜”,挑一大坨油渣进沸水的锅中,再放入蔬菜。特别是冬季,油渣煮萝卜、棒菜,儿菜,莲白,土豆……都是很暖和,很好吃的家常汤菜。吃的时候若是再佐以自家剁椒制成的蘸碟,那才叫又辣又爽又过瘾。
或者,将油渣剁碎,混和肉馅、韭菜,制成饺子馅儿。这算是令其彻底脱离“鸡肋”,口感和品相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前两天,上网查阳春面的做法,也是说要加了猪油才算正宗。于是,便买了一块猪板油,炼成后,盛了一小碗。
豆儿像一只馋嘴的猫,被锅里的香气勾着,时不时的溜至厨房,想瞅机会偷一点腥。以食指和拇指尖从锅中捻一小块还未完全熬干的油渣,放嘴边“哧溜哧溜”吹至半凉,喂她嘴里。好奇怪的吃食,她吧唧了半天,说好吃。
于是,一会儿过来顺两块,一会儿过来顺两块。还说:妈妈你帮我撒一点盐吧。
我告诉她,其实撒糖会更好吃,她难以置信地瞪大眼。
她哪里知道,油渣蘸白糖曾是我们儿时难得吃到的,并且完全够格与小伙伴显摆的一道美食。特别是那种猪膘肉熬制,带一点点瘦肉的那种,油滋滋的,干,香。
还有酱油拌干饭,再挑一坨猪油进去。能吃到的日子,一整天都像过节一般,滋润的,喧腾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