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山路逛街时,有时会走过湖北路。湖北路上有家食品店,门前经常见到长长的排队人群,好多年都是如此。有人说,这是一家从开门到关门一直都在排队的店。
这家店至少存在半个世纪了,在成为食品店之前是老字号的湖北路国营粮店,历经经营改制后,80年代成为金麦园快餐粮油食品店。不过金麦园这个名字,对于老青岛人来说,远不如湖北路粮店听上去那么亲切。
恐怕就连老青岛人都说不清楚,这家坐落于湖北路与安徽路交界处的老粮店到底开了多少年。似乎从我有记忆时,就有了这家老粮店的身影。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老粮店从50年代就开始营业了,也就是说刚一解放,老粮店就有了。我在网上看到过老粮店的一张黑白照片,应该是七十年代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老粮店门口排队的历史悠久,从前排队的队伍比现如今都长。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了青岛,多年后归来,老街大多地方已陌生的几乎认不出来了,但这家老粮店我却一眼就认出它的模样,几乎仍是旧时的样子,门头依然延续着那片熟悉的绿,只是店名读上去有点陌生。但老粮店像一位脾气执拗的老人,固守着旧时的经营法则,店里依然是用一块普通的小白板写着各种食物的价格,字体朴素,价格更朴素。
我记得多年前这家老粮店就有面包、油酥火烧、馒头、包子、桃酥,传统的做法,老青岛的味道。在我离开青岛前,青岛人排队主要购买的就是老粮店的大馒头,“杠子头”火烧。改制后,虽说店名变了,但经营理念始终保持传统模式,仍然主打这些食品。不过像是粽子、月饼、蛋糕应该是后面新添加的吧。离开青岛前,记忆中没有这些东西。
我不知道老粮店里的东西价格有多久没有变化,那天排队排到我时,小白板上的价格令我感到有些意外。面包坊动辄10元、20元的面包,在这里似乎3元封顶。排在我前面的几乎都是人手满满一袋,买面包的最多,有一部分年轻人也在队伍之中,甚至还有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美食,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我选了两个牛角咸酥和两个花生馅的面包,售货大姨们练就了一身绝技,打包速度既快又稳,算账基本靠口算,“两个牛角5元、两个花生馅6元,一共11块钱的!”四个面包装满一袋,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每一个面包都分量十足。
老粮店的面包足有十几款,从最老式的盘花面包、果酱面包、椰蓉面包到青岛味十足的牛角面包、油酥面包,黄米面包等,延续了几十年的味道,每一种都是现代面包坊不可替代的。
一家老字号,几十年风雨依旧。即便是在物质生活蓬勃发展的当下,老粮店却在用着最平民的价格,奉献着最简单的美味,用最纯粹的麦香,撩拨着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味蕾,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