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之光散文心理
「哲思&散文征文」致我们终将面临的结局——死亡

「哲思&散文征文」致我们终将面临的结局——死亡

作者: 沈齐雨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14:48 被阅读330次

第一次提到“死亡”二字,是在我两岁多时。那时,祖祖(我们老家管爷爷的妈妈叫祖祖)去世,我只听到鞭炮的声音(我们老家在有人过世时,要第一时间放鞭炮),然后大家都说祖祖死了。这之后,如果有人问我“祖祖到哪里去了?”我都会回答:“祖祖死了”。“祖祖怎么死的?”“祖祖被鞭炮炸死的。”那时的我,对死亡其实并没有什么认识,死亡对于我来说,仅仅只是见不到了,不代表其他任何意思。到现在,妈妈和奶奶还经常拿我当时的回答当笑话讲来听。

第一次真正意义感受到“死亡”,是参加一个亲戚的葬礼,是在我5岁时。那时,我其实并不明白什么是葬礼。只觉得跟着大人一起看热闹、各家的小孩可以聚在一起玩儿。那时,姑婆带我吃完晚饭,问我去不去看看“大婆”。我当然觉得好。只是去了才知道,“大婆”就是今天的主角。她静静地躺在用两张凳子架起来的木板上,一动不动,没有气息,脸色惨白,没有丝毫表情。二叔(大婆的儿子)披麻戴孝坐在她旁边沉默着,我们进来,他也没看我们一眼,边上点着一盏油灯。时间好像都静止了,整个房间只有这火焰还是跳动着的。

这一刻,我说不清心里的滋味,好像立刻就明白了什么是死亡。死亡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活力的,死亡让活生生的人成为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不会动、不会笑。我害怕极了,赶紧走出了那个房间。

回家的当晚我就噩梦连连。妈妈说,我发了一晚上高烧。我并不知道自己发烧了,只是清晰地记得昨晚那些可怕的梦。我是多么想让自己忘记,可是我却记得那么清楚,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我梦到自己兴高采烈地回到自己住的房间,却看到大婆躺在我家的房里,还被老鼠咬坏了仪容。这成了我长久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此后,我再也不看任何人的仪容。后来陪同老公参加他三婶的葬礼。我都尽量避开她的遗体,在瞻仰仪容的环节,所有的亲人都必须绕着遗体走一圈,和她做最后的告别,我都全程闭着眼走过。“死亡”二字,在我这里,就是逝去和畏惧。

第一次经历至亲的去世,是我的爷爷。他在79岁时过世,死于癌症晚期。他曾在74岁时患癌,由于发现得早,通过切除手术,治愈了。我们都没想到,在5年后,爷爷癌症复发。那时,我们都以为爷爷是得了脊椎病,县城的医院也没能查出真正的病因。辗转病榻2个月后,爸爸带着爷爷到成都求医,我和老公轮流陪着到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当得知爷爷是癌症复发,且已扩散全身时,我们除了伤心就只有绝望。爷爷并不知道他的病情,5年前,我们全家就瞒着他,成功地度过了一次险情。5年后,我们还是决定不告诉他,希望他能在最后的日子过得开心一些。

可是我们低估了癌症的伤害能力,爷爷日日痛得无法入眠,即使吃了医院开的针对癌症病人的镇痛剂,还是只能勉强睡一小会儿。病痛的折磨让他无法下床,食欲也不好,以前每顿能吃2小碗米饭,后来连半小碗也吃不下。本来就瘦的爷爷,眼看着爷爷越来越瘦,到他去世时,只剩下皮包骨头。

爷爷去世的当天是我30岁生日的前一天,当时我怀着我的女儿,即将临盆。全家人没有让我见爷爷的遗体。“死亡”二字在我的心里,变成了永远的失去和永恒的遗憾。

第一次想到死亡,是我刚刚生下女儿不久。当时,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让我一度陷入了抑郁。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白天也无法入睡片刻。我看什么事情都是晦暗的色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我甚至觉得我再也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因为我的存在而让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开心。我成了大家的拖累。好像如果这世界没有我,会比现在更加美好。抑郁症的人就是这么想的。理所当然地,我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老公发现了我似乎真的病了,带我去看医生。即便我十分不情愿,还是被他连哄带骗地拉去了。医生帮我开了助眠的药,让我至少能每天睡上几个小时。我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我女儿换尿布、喂奶;开始锻炼,晚上慢跑,早上冥想和瑜伽;后来慢慢开始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不到2个月,我又恢复到陷入抑郁之前的状态,又变成了那个爱说爱笑的姑娘。

经过我的这一次抑郁,我发现从不长白发的老公,头上居然长出了好几根白头发。在我彻夜不能入眠时,在我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时,在他数次与我交流却发现根本走不进我的内心世界时,再面对嗷嗷待哺的女儿,他是何等无助、何等无奈、何等揪心。我突然觉得他比我想象中更爱我,我也更加爱他、依恋他。这一次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我懂得了爱和珍惜。

无论是谁,我们终将一死。面对这个人类必将面对的结局,我有过害怕和恐惧,有过遗憾和不舍。它曾经让我望而却步,后来却给了我勇气。死亡是最后、最坏的结局,我还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我还年轻,我还有那么多的大好时光。在它来临之前,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做那些我曾经想做,却怕失败的事情。人生因此而多了许多的尝试,有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我曾经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现在却也开始认真地码字。

人,终将一死,它让我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我的奶奶,我的父母终将离我而去,我知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无论怎样,我内心都还是会充满遗憾和不舍。可是我能从现在开始,就多多享受陪在他们身边的每一天。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倒计时,与它赛跑的秘诀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面对它,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我也终将死去。所以,我要在这之前,多多陪伴在我的亲亲宝贝身边。爱我的爱人,爱我的孩子。我要和他共同历经人生百味,走遍山川大地,看尽人世风光。我要在死之前,培养我的宝贝。让她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即使没有父母的庇佑,也能俯仰于天地之间。

我曾经以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经历过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觉得我更多地是为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而活。他们让我觉得世间有如此多的牵绊,有如此多的精彩,有如此多的爱,如此多的美好,交交错错、来来往往,让我身在其中,倍感温暖、亲近。如果这人世没有这么多的爱和美,大抵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些提前去到终点的人,估计也是没有感受到这许多的爱。

“死亡”这个逃不掉也摆不脱的结局,你怕或是不怕它,它都在那里。它是我们所有人的终点。上天是如此的公平,我们拥有共同的起点和终点,所谓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却拥有各自完全不同的人生。中间的这一段任由我们自己书写,是贫是富,是爱是恨,是快乐是悲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d073e8de57d:悄悄告诉你,我高中时抑郁过,想法是人无论达到什么程度,不管将来是蝼蚁般的存活亦或如何地成功终究回归黄土,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挫败感,只觉得这世上只有死亡是真实的,太想去接触那个真实。这种想法持续了数天,还是尘世的牵绊让我无法割舍,也可以说是贪生!不要告诉别人哦。。。
    沈齐雨: @LY_0fe9 其实人都有觉悟到终有一死,并且恐惧、绝望的时候。一般第一次有这种觉悟是在10岁左右。😆 还好活过来了。我们当当俗人挺好的。哲学让哲学家去思考。😉
    沈齐雨: @LY_0fe9 哈哈 这回大家知道了。下次有秘密跟姐姐私信聊。
  • 想当作家的追梦少年:😊😊😊👍👏👏👏👈🙌👏加油
    沈齐雨: @没妈的孩子天照应 会的 谢谢
  • 宁让职场更给力:写的很好,但是,人还是要忽视那些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负能量,多想些好的事情,心态积极阳光,这样就不会抑郁了,心态真的很重要,祝福您吉祥如意。给好文点赞。
    沈齐雨: @宁让职场更给力 是哈。看您就是心直口快的个性。正能量满满👍
  • 月木口:我也是抑郁症但是我和你不一样我是自出生起长期的孤独感,我是长期,我不会在乎家人,正因为我不明白有什么需要在乎的,在我眼里人或事都毫无意义,但死亡是有最深的意义的,因为这是休息,不要把死亡等同悲伤,他只是我们作为人应该休息了,我已经够累了,很想休息
    月木口: @沈齐雨 这不觉得自私吗?好比谈恋爱分手时说的还是希望你过得好一点,别对自己残忍。但这真的源于你的关心与祝福吗?不对,这是不想由自己来背负对方不好后的内疚,是不想内疚,那些不让你活得不好的人,也同样的不想背负少人的悲伤而已
    沈齐雨: @月木口 人生只有一次,你累了可以调节下自己。但是千万要珍惜自己。
    沈齐雨: @月木口 休息是可以重新再起来。可是人生只有一次。逝去的人再也回不来。悲伤也无用,但是情感上还是忍不住。
  • 161f09651b9e:抑郁症不光是一个人的痛苦,也会带给身边人的痛苦,你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公。
    我妈妈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我们在她发病的时候总会束手无策。
    情绪是会传染的,我总在老人的唠叨中控制不住情绪,所以需要去学习情绪管理。
    沈齐雨: @九月飞飞1979 是哈。希望您的母亲能早日康复。
    161f09651b9e: @沈齐雨 走出来就好了😀
    沈齐雨: @九月飞飞1979 是的。我抑郁时,全家没有一个人开心的。自己也很无助。不知道怎样走出来。对待陷入抑郁的人一定要让他感觉到被需要。不然,他总会觉得自己是大家的负累。
  • 盼望青丝不白发:在这都还能碰到你,以你的年龄,该称呼你姐姐了。
    沈齐雨: @Topyell 那以后就认识了🙂
    盼望青丝不白发: @沈齐雨 不认识的
    沈齐雨: @Topyell 我们认识吗?提示我一下呢。
  • 盼望青丝不白发:虽然文章内容让我很沉重,可里面的称呼却让人感到亲切,人经历过他人的死亡后,就会对死亡的味道有些迁移。
    沈齐雨: @月木口 所以我们都还在成长的路上。
    月木口: @Topyell 这如果就算沉重,你还没成长啊
    沈齐雨: @Topyell 是啊,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感触。没经历,总是别人口中的样子。

本文标题:「哲思&散文征文」致我们终将面临的结局——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qx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