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109 轻毁誉劝慰功臣 崇德性追思故旧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12-28 06:00 被阅读0次

嘉靖三年(1524年)

当年杨廷和当政,诬陷王阳明、谢源、伍希儒吞没宁王府库财产,谢伍二人一度被削去官籍,特别是谢源是安排了一个通判的差事。此次杨廷和下野,两人便欲上疏申辩冤情,并请王阳明从中说项。

王阳明回信强烈建议他们不要申辩,特别是不要上京讨说法。他说,自己处丁忧,远离朝廷,若坐枯井,落井下石者仍纷然不已,尚且低眉不顾,哪有能力为他人辩是非?无辩止谤,事久必明。一旦有了荣辱得失之心,则不免迷惑而不自知,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月十一,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震泽先生,赠太傅,謚文恪)病逝,王阳明特作《太傅王文恪公传》,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赞扬其学宗孟子,德行完美;其文规模昌黎,以及秦、汉,纯而不流于弱,奇而不涉于怪,雄伟俊洁,体裁截然,振起一代之衰;其诗萧散清逸,有王昌龄、岑参风格;其书法清劲自成,得晋、唐笔意。

淳安人程守夫与王阳明同年中举,又一起在太学同学四年,朝夕相处,其父程味道与王华又同年举进士,两家相知深,相交厚。程守夫为人厚道,不争名利,可惜早殁于弘治十年(1497年),那时王阳明才二十五岁,如今程守夫的儿子程烓长大成人,就学于太学,乃请王阳明作墓志铭。

王阳明在《程守夫墓碑》中回顾了与程家的友谊,并检讨自己说,当初驰骛于举业词章,相互攀比,入仕以后,常以粗浮之气得罪于人,不久被贵阳,独居幽寂穷苦之乡,困心衡虑,乃从事于性情之学。方才领悟到胜心难克,客气易动;如今世儒大多媢嫉险隘,不能去其有我之私,皆源于胜心客气之患。于是更加思念守夫的美好品质,其实是天生近于道的,痛惜早逝。

七月二十二,薛俊病逝,王阳明得知以后非常悲痛,作《祭国子助教薛尚哲文》。当初,薛侃从业于哥哥薛俊,后投在王阳明门下,回去以后向哥哥讲述王阳明的学说,薛俊便以弟弟为老师。后任玉山教谕,王阳明经过玉山,薛俊便率弟弟薛侨、侄子薛宗铠及众多子弟投在王门之下。从此以后来向王阳明问学的潮州士子络绎不绝,如杨骥兄弟等。

王阳明感叹,几百年来,良知之学不明于天下,被世儒视为异学。近几十年来,稍懂良知之学的寥若晨星。林俊的去世,使王阳明在弘扬良知之学的征途上又少了一份助力。季本被贬之后,也来绍兴拜见老师,王阳明便将《祭国子助教薛尚哲文》托他带给薛侃、薛宗铠,转达他的哀思。

杨一清辑成《同门科举题名录》,请王阳明作序,王阳明于十二月十五以《书同门科举题名录后》作复,文中将杨一清比作文中子,而政事之功、门徒之显,则在文中子之上,期待杨一清复出为相。

杨一清回信说,此书跋文已经很多,都是弟子们写的,自己请王阳明作序,阳明却谦逊地以跋相复。所奉文字,非大家不能有此手笔,故擅作主张,仍将王阳明的文章改了题目,作为序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109 轻毁誉劝慰功臣 崇德性追思故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eb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