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庄这种形式到了南宋时期还被官方所效仿,并发展出了现代养老保险的雏形。根据南宋《新安志》记载,当时新安知县设立了官方基金,让县民在年轻时往基金里存钱,等年老了时再取出来养老。
在北宋的豪门大姓纷纷举兴义庄后,朝廷也渐渐意识到了国家在社会养老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便有意向改变这种情况。到徽宗朝初期,终于开始兴办官办社会福利机构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等。
居养院用于解决60岁以上孤寡老人、孤儿和流浪儿童的吃饭、居住问题,安济院则解决他们的看病问题,漏泽园则相当于免费公墓,用于解决孤寡老人的丧葬问题。
宋朝的三院福利体系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而享受福利的只是孤寡老人和孤儿、流浪儿等,未免就有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因此,这种只惠及少数人的社会福利体系到南宋时尽管还存在,却越来越难以为继。倒是脱胎于义庄、覆盖面很广的官办养老基金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可以说南宋时的官办养老基金就是现代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的萌芽和鼻祖。
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养老体系不断完善的时期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对底层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的疾苦了解深刻,因此明代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老百姓的养老问题。明朝是从制度和养老体系安排两个方面来解决国民的社会养老问题的。
制度层面,首先是从政策规定上对老人予以优待。
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个儿子的徭役(以劳动形式缴纳的赋税)。
对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品行不错,政府都会记录在册,以便国家进行资助,其中的贫穷老人,地方政府会每月送给足够的大米、猪肉和酒水,以确保他们能够吃饱吃好。
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除了送给食物外,还送给做衣服的丝绸和做棉衣的棉花,以确保他们衣食无忧。并且对90岁以上老人的供养,并非只局限于贫穷老人,而是除了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全国大多数家庭只要家有9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享受此福利政策。
对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和明朝初期首都南京两地超过80岁的老人,在享受物质资助的同时,还会赐给与县长平起平坐的爵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