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毛主席曾一起评价夏完淳、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有“西汉鸿文”之称的贾谊(司马迁将贾谊、屈原合传,并称“屈贾”)、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有“玄学之祖”之称的王弼五人为“英俊天才!”。但是,唯独夏完淳抗清的英烈之名备受世人称道,被誉为华夏五千年历史上最年轻的先烈。
为何夏完淳能够光耀史册?并非全因天才之名,更赖后天家人培养之故。
一、祖母、嫡母教其诗文、勤奋、戒骄
伯父夏之旭、父亲夏允彝能够以文名立世,便是祖母顾氏呕心沥血培育的结果。所以,当夏完淳出生后,祖母顾氏便力拒儿子、媳妇的劝阻,抛却古时长遵之仪,经常陪伴在孙子夏完淳的身边,在陪同玩耍中,适时教导孙子一些浅显的诗词之作,逐步引导孙子走向学习的求知之路。同时,又常常教授夏完淳学习《满江红》、《正气歌》等爱国诗歌,从而在其小小的心灵埋下了爱国、民族、责任的种子。
这还真应了现代人常说的一句俗语:“好女旺三代。”
期间,虽然盛氏为夏完淳的嫡母(父亲正妻,按当时的礼教,夏完淳出生后,便归于正妻盛氏名下。这时,夏完淳只能称呼生母陆氏为“娘”,反而对于父亲的正妻盛氏则必须以“母亲”相称。),但是为人包容大度,充分发挥自己精通文墨之能,每天悉心教授夏完淳学习诗文和礼仪,令其心中常怀感激。

平日里,盛氏对夏完淳可谓照顾疼爱有加。也经常会和生母陆氏陪着夏完淳入眠后,二人又聊会儿女人家的闲话,方才离开,再去照看婆婆和亲生女儿夏淑吉。但是盛氏对于夏完淳的学习,要求却是非常严格。每日黎明,盛氏总会早早起床,督促夏完淳起来学习,并兼任其“师”,讲解诗书,辅导学业。有点像现代父母清早送孩子上学的情形。
尤为重要的是,夏完淳养成了喜欢学习的习惯,竟然以玩耍为累,以学习为乐,以坐在书斋看书为人生的最大乐事。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夏完淳5岁时,熟知五经,7岁时能诗文。因此,夏完淳的神童之名响亮一方。9岁时,父亲夏允彝将夏完淳儿时所作,且品质上佳的诗词收集一起,为其编印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闻听后,亲朋争相传阅,尽皆夸赞夏完淳少年奇才。同时,其师陈子龙也颇为欣赏其才,又在朋友编撰的当代名人诗歌选集中,选其几首诗作放置于后。因此,夏完淳的才名,很快便在江南各地流传,备受世人注目。
见此,夏完淳甚是得意,其父夏允彝同样很是激动。这时,夏完淳的祖母顾氏,心态非常冷静,虽然心中同样欣喜,但是却发现孙子的诗作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所以,顾氏适时将夏完淳叫到身边,谆谆开导其戒骄戒躁,刻苦攻读,努力奋进,以免学业懈怠倒退。同时,父亲夏允彝再也不敢夸赞儿子了,反而变的严加督导。此外,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还写信告诫学生逆水行舟,勤学上进。
因此,夏完淳非常幸运地从虚名的深陷中走了出来,积极协助父亲处理政务,进而将精力集中在造福百姓的实事上来。
二、父亲教其名节、忠义、爱国
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郑三俊向朝廷推举的“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知县共有七人,而夏允彝因主政有为,名列七人之首。
然而,这时的崇祯皇帝正因内忧外患忙的焦头烂额,突闻此讯,心下大喜,随御笔亲书七人名字于皇宫屏风之上,以示嘉许。接着,又于皇宫大殿亲自召见了这七位能吏,并当着文武百官大赞夏允彝沉稳干练,才气超群。因此,崇祯皇帝决定对夏允彝进行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闻听此信,夏允彝原履职的长乐县百姓群情激动,既为夏大人的高升而欣喜,又为失去这样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而深感忧虑。后来,当地士绅和百姓纷纷捐钱捐物,专为夏允彝建了一处长生祠,既为祝福夏允彝长命百岁,又为警示后任官员。由此可见,夏允彝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还真是“人生福祸难预料,明日惊喜不敢言。”
正当夏允彝准备赴任之时,突然家中传来顾氏病故的噩耗。为此,夏允彝和儿子夏完淳满怀悲痛,匆忙赶回松江老家料理亲人后事。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29日,李自成的义军攻进了大明都城北京,崇祯于煤山上吊而死,明朝遂亡。
由于崇祯之死,对于刚刚看到仕途康庄大道的夏允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一刻,夏允彝因失去了效忠的目标,就好似失去了灵魂一般。
之后,夏允彝强自振作,前往拜谒史可法,欲共商复明大计。不曾想,南明弘光政权又迅速崩溃。无奈之下,夏允彝再次回归林野,欲另图谋画。接着,夏允彝联络自己的学生,也是现任江南副总兵的吴志葵。欲图谋攻取苏州、收复杭州、攻取南京,欲保住大明江南半壁江山。但是,由于吴志葵身无勇略,治军无方,在攻取苏州时,被清军一战击溃。

对此,乡人劝说夏允彝趁乱渡江,再作良图;清将表示,夏先生不愿为新朝之官可以理解,只愿能与其相面见一面,便可任其离去。然而,夏允彝皆不为所动,写信给好友陈子龙交待了一番后事,又将未完文集《幸存灵》交予独子夏完淳,遗言其散尽家资,筹集军饷,精忠报国,恢复大明河山。随后,夏允彝为表明不事两朝的决心,毅然跳进松江塘,由于水浅,为表死志,他竟然直接将头埋进水中,自溺而亡。死时,其后背的衣衫都未曾被江水打湿。
对于这些,夏完淳既是历历在目,又是亲身经历。所以,父亲夏允彝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子对于名节、忠义、爱国的执着与信念。
三、立志反清,于刑堂戏耍大汉奸洪承筹后,英勇就义
永历元年(1647年)春,清朝非常重视吴胜兆谋反一案,对于牵连之人,纷纷抓捕。期间,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被捕,于押送途中投水殉国,而自己也已被清朝政府列为A级通缉犯。当年七月,由于夏完淳至孝,想在渡海投奔鲁王政权之前,回乡探望嫡母和生母一面。然而,不幸被蹲守的清朝官兵抓捕。
接着,夏完淳被押送至南京受审。面对大汉奸洪承筹(清朝第一位汉人宰相)的招降之意,夏完淳不为所动,凛然面对,一番机智怒骂羞辱,直令变节移主的洪承筹冷汗狂流,浑身颤栗。
见招降无望,洪承筹只好上报朝廷,判决夏完淳、钱旃(夏完淳岳父)秋后处斩。
夏完淳在人生的第后八十天中,先后写下多篇诗作,表达了自己的豪迈之情和大志未遂的遗恨。同时,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狱中上母书》,托人转寄家乡嫡母盛氏和生母陆氏。

当年九月,刽子手在处决夏完淳时,看到面前大义凛然,昂首挺立的白皙少年,握住鬼头大刀的双手都在微微发颤。最终,只能紧闭双眼,牙齿紧咬,凭经验砍出了一刀。就在这一刻,共有四十三名抗清义士慷慨就义,而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便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名英烈,同时也是中华历史五千年来最年轻的英烈。
可以说,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世态,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什么样的英雄,激励什么样的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