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社会需要怎样的个体,个体怎样服务于社会,这是教育必须思考和认清的问题。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卓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所说:学校必须清楚,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
既然学校教育是为社会而教,那么社会所需人才形形色色,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这些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必然弱于那些正常的儿童,他们只不过把注意力转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努力的事情上去了。
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且不管这种相信是对还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年曾无意识地在这些领域进行过摸索并获得过成功。因此,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以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它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方面的长处出发 ,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这犹如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人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
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些障碍还反映了学生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他们难以获得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怎么做呢?他会想到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自然不会赢得教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会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所以,教师要本着社会需要的出发点去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犯错”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去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慢慢地,他们“犯错”获得的成就感就会被努力学习获得的成功或者说成绩所替代。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