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11总第098篇
人生担心两件事:一是缺失,缺精神、缺财物、缺智慧,以至破财、吃亏、受伤害;二是灾难,以至被夺命。然而,怎样才能避免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呢?列子通过一个普通小故事,道出了其中的重大道理。原文说:
杨朱的邻居丢失一只羊,已经率领一家人去找了,又请杨朱的童仆去找。杨子说:“嘻!丢失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邻居说:“岔路多。”找羊的人回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说:“丢失了。”问:“怎么丢失了?”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条路上去找,所以回来了。”

杨子听后忧愁得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不笑。门徒感到奇怪,请问说:“羊,是低贱的牲畜,且又不是先生您的,您却不言不笑,是什么原因呢?”杨子不回答,门徒没有得到老师的教导。
弟子孟孙阳出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心都子几天后与孟孙阳一起过去,问他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与鲁国之间游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学到了仁义之道而回了家。他们的父亲问:‘仁义之道是怎样的?’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性命而后再顾及名声。’老二说:‘仁义使我牺牲性命以成就名声。’老三说:‘仁义使我性命与名声一并保全。’他们三个人学术相反,却同样出自儒学,谁对谁错呢?”
杨子说:“有个住在河边的人,熟习水性,勇于潜水,撑船摆渡,获利可以供养百人。背着粮食前来学潜水的人成批,而被淹死的几乎一半。本来是要学潜水而不是学淹死的,而利或害的结果竟是这样。你认为谁对谁错?”心都子一声不吭地走了出来。孟孙阳责备他说:“为什么你问得那么迂回,先生回答得那么隐僻?我的迷惑更大了。”
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路多而走失了羊,学者因为办法多而丧了命。各种学问不是根本上不同,不是根本上不一致,而结果的差异却如此大。只有回归到共同的根本上,返回到根本的一致上,才能避免遗失或丧命。你是先生弟子中的长者,学习先生的学问,却不懂先生的比喻,可悲啊!”

感悟一:杨朱的邻居丢了什么?羊
当世物资极为匮乏,羊并非“贱畜”,而是“贵畜”。羊的丢失,暴露出了人们初心和智慧的缺失。不管丢了多么贵重的财物,也不至于让杨朱“戚然变容”、不言不笑、问而不答。我们丢失的,其实并不是“羊”,而是“义”。“義”字去掉“羊”便成了“我”,丢了“羊”,道义、仁义、信义便成了自我、自私、自大。
感悟二:是谁丢了羊?杨朱的邻居。什么情况下丢的羊?无特别原因
杨朱身边尚能如此轻易发生损失,普通群体中的人们呢?可见人生漏洞与人道缺失,重本轻末,重节轻根,已何等普遍且何等严重,且不为人知,不被重视。
感悟三:杨朱邻居的羊是怎么丢的?“多歧路”
这是杨子心情沉重的更深刻原因。为何地上“多歧路”?因为“公路”较少,“私路”(私自走出来的路)太多。换言之,公心少,私心多;公心轻,私心重。自作聪明,急功近利,不走“大道”者太多。正如老子所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①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者不学道,而去学习追名逐利的智巧,或拔苗助长,自我破坏;或过度开发,消费未来;或投机取巧,自绝其路。总之,背道而行,怎么能避免“亡羊”、“丧生”呢?
再看当今,教育中提前“开发”智力,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中小学生乱上辅导班;人们深陷功利之中,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处处揩油,唯钱权色利情名是求等等,岂不亦是如此,甚至更甚呢?

感悟四:故事最终要告诉我们什么?“仁义之道若何”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故事告诉我们,回归生命成长的初心,领悟自然之道,修习道德,而不陷入外物之中,才是人生正途。
感悟五:故事意味无穷,还包括杨朱的“为师之道”
“邻人亡羊”,门徒问“戚然变容”、“损言笑”的原因,而“杨子不答”。心都子问兄弟“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杨子却不予正面回答,而是讲了“本学泅,不学溺”,而“溺死者几半”的另一个故事。
杨朱的为师之道,摒弃拔苗助长,表面虚荣,相互耗损,以学生内心的成长状态为前提,启悟学生自生、自求、自醒,很值得我们发扬。
注:①见《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