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炉边夜读艺术之家今日看点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的明媚忧伤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的明媚忧伤

作者: 乐之读 | 来源:发表于2016-08-18 18:17 被阅读2420次

    刚读完卡佛,这一本就遇到菲兹杰拉德。这两位生活在同时代的美国杰出作家,仿佛来自于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世界。

    卡佛笔下的穷人世界,自带灰暗滤镜。贫瘠、空洞、压抑,努力是无望的,梦想是虚妄的,阶层是固化的。菲兹杰拉德笔下的富人世界,自带爵士光环。绚烂、耀眼、金碧辉煌,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屌丝逆袭、“美国梦”,各式正能量鸡汤。

    F·S·菲茨杰拉德

    和卡佛不同,菲兹杰拉德总会给穷人留下一线生机。遭遇生活重创的男主,并未丢失奋斗的勇气,在命运的垂青下,得以实现屌丝逆袭的奇迹。当他回到女主的家乡,争取另一个奇迹时,他惊喜地发现,她竟然仍是单身。

    可惜,物是,人非。他吃惊地面对她的冷漠,他感受到沉重的过去笼罩在他的周围,对话像是演戏,回忆已渐陈腐。在他吻上她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那些他曾经拥有过的信念和温柔,都永远地失落在过去这短短的十五个月里了。他的青春和爱情,都已经转变为绝望中挣扎的力量,被当作成功的祭品,永远无法再被找回。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3-####

    《致青春》标榜着我们身边的青春,却被死死钉在大烂片的耻辱柱上。而在海峡对岸,本该有着不同青春模式的《那些年》,却引发无数共鸣。菲兹杰拉德笔下的青春,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相隔百年,却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青春里的忧伤,是细节化的、碎片化的。国产的青春大烂片们,唯恐忧伤的逼格不够高,冲击力不够大,硬生生地将忧伤浓缩成为“出国、车祸、堕胎”的经典三连拍。套路,都是缺乏诚意的,更何况这样缺乏想象力的套路。

    两个人在一起,感情的进与退,往往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

    多少干柴烈火的情侣,最终的分道扬镳,没有第三者的插足,没有父母的反对,也没有买不起的房子,而只有日积月累的细微不适,所堆砌出的隔膜。在生病需要关怀的时候,收到的“多喝开水”的廉价微信;在自己犹豫迷惘,需要对方给一点信心时,那模棱两可,躲闪逃避的态度;在工作生活圈子相异时,越来越少的话题;在小事意见相左时,互不相让的强硬的执拗……再浓烈的感情,也经不起一波一波冷水的兜头而下。

    《阔少爷》里,安森从童年起的整个生活都是纡尊降贵。但物质的优越感并不能给他带来期望的幸福。富人的生活,绝不是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们甚至需要比常人更早地开始学会向生活妥协。

    安森和波拉的爱情,并没有富家公子和穷女孩一般狗血的韩剧设定,也没有命运刻意的捉弄,而是像一般情侣那样,因为琐碎的日常小事,分分合合。

    他们又重新获得了种种机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障碍要克服,可是他们的性情脾气却又在他们中间暗暗地起着作用,使他们不再亲吻,也不再激动地流泪。

    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甚至无法简单地概括出他们之所以无法在一起的确切原因。唯一有迹可循的,是安森在富人生活中,被迫养成的妥协习性,让他表面坚定,内心踌躇;看似掌控一切,骨子里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他用玩世不恭的外表掩饰自己的软弱,反而让波拉陷入迷茫。他一次次的犹豫,错过了一个个让自己和波拉的感情开花结果的机会。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波拉在一起的这最后三年里,紧张的状态已经折磨得她心灰意懒。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波拉柔顺地服从着他,在心里叫喊着:

    “向我求婚吧——啊,安森,最亲爱的,向我求婚吧!”

    最后的机会,错过了。一步之差,咫尺天涯。


    -4-####

    菲兹杰拉德笔下的情感故事,也有青春、有忧伤、有失恋,更少不了虚构的成分。可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别扭或排斥的感觉。对比一下,同样是朝天看的动作,郭小四的姿势,是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菲氏的描写,则是:

    人们似乎都微微地仰起头,深深地呼吸着三月的气息,阳光令人目眩,因此大家都看不清彼此,只能看到天空里自己的影子。

    文字是否矫情的关键,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想要表达情感或故事时,所需要的逻辑性及准确性,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水平越高的作家,越不会把吸引读者的期望,寄托在华丽的辞藻、浮夸的修辞,和炫技的排比上。阅读量大的读者,也会懂得,穿越文字表面的浮华,体会文字本身力量的冲击。

    比如《冬天的梦》,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浓缩版,他明知她的滥情和不忠,却始终无法摆脱对她深深的迷恋,心甘情愿地被肉体的欲望和得不到的诱惑所驱使,直到听闻她人老珠黄的那一刻,人生中最大的执念、最长久的牵挂,就此了结。那种青春逝去、梦想破灭所产生的庞大的幻灭感,摄人心魄:

    从前我心里总有那么股劲儿,可如今已经没了。如今已经没了,已经没了。我哭不出来。我没有心思。那股劲儿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宝宝派对》里,父母对孩子那至深的爱,只用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让我深陷其中。约翰轻轻地抱着他熟睡的女儿——

    “终于明白了那天傍晚他是为了什么大打出手的。那理由此时就在他的手上,今后也将永远存在。”


    -5-####

    卡佛的作品,读来压抑沉重,了无希望,却也奇怪地能让我感受到“无望”的力量。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画面感更色彩斑斓,希望一直在,富裕的人生也并非遥不可及,但活在那个世界的人们,即使冲破了物质的迷雾,仍会深陷在情感的迷雾中。

    生活的多样、人性的复杂、追求和妥协,激情和孤独,得到和错过,将那些年轻人的忧伤,定格在了那个爵士乐时代的美妙乐章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的明媚忧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gv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