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佛:心见、眼见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2:37 被阅读119次

    “料简见佛益”问答

    问:今时道俗,虽作此愿,谁有念念见诸佛者?

    这个问的来由,是因为第二科“举归僧,愿见佛益”,愿见佛的利益,说“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请愿遥加备,念念见诸佛”。重点落在“遥加备,念念见诸佛”。前面五句已经解释了,后面的“念念见诸佛”还没有详细解释。下面就通过两番问答来料简这句话的意义,破除疑惑。

    这第一个疑问是一般人经常会问的。这个疑问的根本,是不了解这里所提的“念念见诸佛”到底是怎样一种“见”,也就是不知道“见佛”有两种——心见和眼见。一想到“见佛”就是眼见,因为凡夫的身见特别强,所谓“眼见为实”,执著感觉器官的见。这固然是一种见法,众生的根机有定散不同,未必一切人都能眼见。所以下面回答:

    答:见佛有二,心见、眼见。

    因为答者知道问者的疑惑所在,就是不了解有两种见,所以先把这两种见标出来,说见佛有两种情况:一是心见佛,二是眼见佛。下面就解释怎样叫作“心见”,哪种情况叫作“眼见”,举出这种分齐。

    愿见应念,即心见也。现在目前,通眼见也。

    这两句话是从《观经》第九观“真身观”中“亲缘、近缘、增上缘”的“近缘”引过来的。《圣教集》614页,原话是这样的: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愿见”两个字就是“众生愿见佛”,“应念”就是“佛即应念”。你愿见佛,佛即应你的念头、心念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是心与心之间的作为,所以说“即心见也”。

    也就是把“应念现在目前”分为两状况说明。“应念”,应你愿见佛的心愿,这就是心见。“应”是答应,回复。所以,“愿见”即“应念”,这就是心见。

    下面说“现在目前,通眼见也”,这是取“应念现在目前”的后面四个字“现在目前”;“通眼见也”,就是眼见的当下也有心见,是心眼同时的。但是前面的心见未必有眼见。“现在目前”不可能不是“应念”,所以说“应念现在目前”。

    假如是入定观察来见佛的话,一定是眼见、心见相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入定,不能眼见,不能令佛的形像清清楚楚地浮现于眼前。但是我们心中有佛,我们对弥陀的慈悲救度信顺不疑,对净土的功德庄严欣求好乐,这都属于心见的范围

    今言“念念”,正取心见。

    这里说“念念见诸佛”,“念”字从“心”,正是指心念,所以这里是“正取心见”为本,不要误解。当然,也不是排斥眼见,但是就大多数情况来讲,是“正取心见”,这样从文字和意义都说得清楚。

    下面是引证:

    《法事赞》云“一切回心向安乐,即见真金功德身。净土庄严诸圣众,笼笼常在行人前”(云云)

    这是在《圣教集》739页。

    引用《法事赞》这一段,是要说明心见。这一段怎么能说明是心见呢?“一切回心向安乐”,这是代表一切定善、散善根机的众生,而且在一切时都念念愿求安乐净土,所以叫“一切回心向安乐”。

    “即见真金功德身”,如果这里解释为眼见,那根本说不通,怎么可能一切定散诸机的善恶凡夫,在一切时中回心向安乐,都能眼见“真金功德身”呢?所以,必然是心见

    心见的状况是怎样的呢?“净土庄严诸圣众,笼笼常在行人前”。

    笼笼”,一是“聚集”的意思;二是心有所感,但是眼睛没见到,就是一种比较朦胧、笼统、大致、概念化的表达方法。“常”是恒常,不舍离。

    我们并不是“一切回心向安乐”之后就直接以眼睛看得很清楚,就“现在目前”,不是的,而是“笼笼常在行人前”。所以很显然,这里讲的“见”是指心见。

    第十三观“杂想观”的经文就说: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必得成就”,如果是眼见,那就未必成就了,因为只有定善根机的众生才能成就,散善根机即使忆想阿弥陀佛,也未必能见到。但是,如果这里是心见,当然就毫无问题,所谓“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那就必得成就。所以,如果只限于眼见,我们都没有分;如果通于心见,我们通通有分

    所以,《观经》的“观”不仅仅是定善观的眼见,也通于散心的心见,这个“观”是不一样的。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专门说到“见佛缘”,翻到《圣教集》830页第1行: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也。

    这里说的都是眼见,也就是定心所见,有“定心三昧”,还有“口称三昧”。“定心三昧”是入定修观,“口称三昧”主要是口称弥陀名号。所以,他说的“心眼即开”有两种解释:一是心和眼各别,二是心眼合在一起。

    下面又说:

    又以此经证,一切凡夫,但使倾心,定有见义,应知。

    一切定散凡夫,只要有心,“倾心”就是心往极乐倾斜,非常向往,这样决定会见佛。如果只限于眼见,当然就说不通。所以,这里所说的“见”是包含心见,这才说得过去。

    翻到《圣教集》828页第5行:

    又如此经证,非直夫人心至见佛,亦与未来凡夫起教;但使有心愿见者,一依夫人,至心忆佛,定见无疑:此即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

    “心”就是,所谓“真心彻到”。韦提希夫人见佛,当然是在释迦佛神力的加持下。但是未来的我等众生,有“心至”都能见佛,大家跟夫人一样,只要至心忆佛,一定能见到佛,不用怀疑。如果是眼见,显然跟事实不吻合,所以是心见。这个心见也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还是靠佛的愿力

    下面说:

    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

    所以,这里的“见佛缘”所解释的都是通于眼见和心见也就是定机众生心眼具见,散机即使一时眼见不成,也一定有心见,所以才说“但使倾心,定有见义”“至心忆佛,定见无疑”。

    好,我们还是看《楷定记》。前面就“念念见诸佛”的“念念”两个字,说明见佛通于眼见和心见,这里是“正取心见”。

    下面就“见诸佛”三个字来料简其义。

    而今偈云“见诸佛”者,

    为什么讲“见诸佛”,而不讲“见弥陀”呢?

    诸佛、弥陀同体门义,

    这是因为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叫“同体”。虽然同体,也有体、用的分别阿弥陀佛报身正体,诸佛是三化用

    怎么知道弥陀跟诸佛同体

    即依经中“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这是第八观。

    “见无量寿佛,即见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等文,

    这是第九观。

    第八观是“像观”,本来就是观阿弥陀佛。但是经文所说的不单指阿弥陀佛,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就是弥陀和诸佛同体之义。这是第一。

    第二,在第九观“真身观”中也说得很明白,“见无量寿佛,即见诸佛”,也是说无量寿佛跟诸佛同体平等。“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当然是指念阿弥陀佛三昧,可是前面也提到“诸佛”。“等文”,还不止这几条文,部经的意趣都显示这样的含义

    此乃是经宗极致也(云云)

    这就是对《观经》“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宗旨的一种极致的表达和说明。

    “经宗”,《观经》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而以观佛导入念佛,所谓“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所以,《观经》之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叫“极致”呢?

    因为一代教门,诸佛经法,在各自的诸佛界,都是以“佛”作为归宗。佛、法、僧三宝,都是以佛宝作为代表,因为有佛才有这一切。一切万法本来寂灭,诸佛如来出世不出世,本来如此,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没有佛,显示不出来,当然更没有所以一切都以“佛”归宗

    一切教门,一切诸佛界,十方法界,都以佛作为归宗极顶;而现在一切诸佛归宗于阿弥陀佛,成为阿弥陀佛同体门中三化用之佛。

    所以,这是归宗的归宗,极致的极致,所以他才在这里说“此乃是经宗极致也”。浅学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这不是叫我们念诸佛吗?”这样理解就错了,它是有宗旨的。

    恭录自:《观经疏楷定记》讲记3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佛:心见、眼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d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