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明智,孔子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所该做的事,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妖孽的鬼神,就可以说是明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者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感悟】
一、怎样才算是明智
作为一个从政领导的人,便是务民,他所领导的事务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敬鬼神而远之”表明,一个明智的人,要善于将鬼神和人事予以明确区分,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
向神明去祈祷,如果不是修善,那神明也不会护佑你。真正什么人得到天地神明的护佑?心地正直光明善良,这是天地神明之心,你跟他们同心同德,自然得到他们的护佑。所以圣人是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祸福。这是什么?他的德行可以跟天地、日月、神明相匹配了,这就是道。“得道”即是智。
孔子积极引导弟子把关注的视域聚焦于有限生命的人事中,也就是儒家“敬其事”的思想。对鬼神要“敬”,要真诚地祭祀,若“轻视”,就容易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毛病;要“远之”,就是要避免像某些人那样“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要有距离感,没有距离感,就缺乏尊敬,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其目的则在提醒生者“神的来临,不可猜测,人怎能懈怠呢?”
二、仁者先难而后获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记载,孔子到齐国,去谒见齐景公,景公把一个叫廪丘的地方,封给孔子作为食邑,孔子表示感谢后谢绝了。
孔子说:我听说,君子凭功劳而接受俸禄,现在我虽然给景公出了主意,但景公还没有实行,就把廪丘赐给我了,看来景公是非常不了解我的。然后孔子和景公告别后就离开了。
孔子对《周易》“无妄”卦卦辞的含义所作的解释,用了一句“不耕获,未富也”。意思是:不事耕耘,那有收获。无德而禄,绝非好事。所以《左传-闵公二年》里说:“无德而禄,殃也。”
孔子还认为,自己获得的报酬,要和自己的劳动付出相适应,如果别人的贡献大,报酬就应该比自己多,否则,就是不应该的。他说:“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意思是,多少均等,大家都拿一样的报酬,可是别人的功绩成倍于己,君子以此为耻。他认为,“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意思是,君子与其使俸禄高于自己的德行,宁可使自己的德行高于所受的俸禄。”他甚至担忧地提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担心的是死了以后自己的名誉和贡献不相称。
对于不应该得到的俸禄,孔子时时保持着警惕。而且一生都是这样,这才有了千古孔子。
获得的报酬,如果和自己的付出相适应,那么该得的,要理直气壮地得,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
孔子把“先难而后获”提高到“仁”的程度,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作为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反对不劳而获,或者获大于劳。今天,我们仍应该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我们的行动中去,也才能体现出现代人的时代觉悟。
国家的、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私欲这组矛盾,从古到今始终在衡量着每个人的灵魂。宋朝宰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予了最好的诠释。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