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壮丽巍峨的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却早已不在了。
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人死的意义不同,但终其结果还是固有一死。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老病死,祸福吉祥……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正所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不我待,岁月不饶人。
所以韶光易逝,盛年不再的悲秋情结,也不只是落寞文人独有的情怀,即便是文治武功赫赫一世的汉武帝也曾发出“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喟叹。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通览中国历史,能称得上“大帝”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秦朝的始皇帝秦王嬴政,一个是汉朝的汉武帝刘彻。
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其文治武功冠绝千秋,才能获此殊荣。
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十月,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
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
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于是写下此篇。
此诗虽是诗人在酒宴之余即兴而作,但其诗情景交融,曲折缠绵,毫无赘余之词。
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佳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宴上,为壮怀逸兴而高歌;
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无奈叹息。将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书写得曲折而缠绵。
故鲁迅先生评之—— “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刘彻
赏析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秋风刮起来了,白云飘动,草木枯萎发黄,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黄落:变黄而枯落。
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三四句的意思是,兰花、菊花都很漂亮,散发着淡淡幽香,但是我思念美人的心情却是难以忘怀的。
秀:秀气,美丽。
芳:香气。佳人: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
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
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
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五、六、七句的意思是,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行驶到中央激起了白色的波浪。鼓瑟齐鸣船工唱起了歌。
泛:浮。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中流:中央。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鸣:发声,响。 发:引发,即“唱”。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第三层,五、六、七句,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
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
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非常欢喜的时候,船工就产生了很多忧愁。年少的时光总是容易过去,渐渐衰老也是没有办法!
极:尽。 奈:无奈。
第四层,八、九句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
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
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
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