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针灸里的补泻手法

作者: 锦似半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23:00 被阅读9798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今天应读者要求说下补泻手法,合谷穴下篇明天再写了。

针灸治病最讲究补泻,是针术里极为重要的环节。

有人说:“扎针不灵,补泻不明”,这是有道理的。

我一直强调针灸和用药一样要辩证论治,针术也是和用药一样,要有战术,要懂得调兵遣将,病重的时候用轻药,病轻的时候用重药,不及和太过都会伤人,就好比敌军的派了一个师你才出一个团,能赢么?敌军派一个团来你出了一个师,伤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身了 ,往往还加速病情的恶化。

有人问元代针灸家杜思敬:“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

意思是说已经根据病情按照穴位去针灸了,为什么还会有治不好的呢?

杜思敬答:“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 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

意思是:原因有四点,一是你自认为扎中了穴位,其实并没有。

二是即使你扎中了,但是刺入的深度不够。(比如合谷是直刺0.5—1.0寸,你才扎了0.3寸,这是不及,或是扎了1.5寸,这是太过,都不行。)

三是虽然扎入的深度对了,可是没有得气。(得气就是针感,扎针后病人产生酸、麻、胀、重、沉、痛、凉、热、抽、触电和像蚂蚁在皮肤上爬的感觉。

金元针灸家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写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说的就是没有得气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灵枢  九针十二原》里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及去之,勿复针。”意思是说针刺的要点是要得气才会有效,如果施针时没有得气还可以再针,使之气至。如果已经得气,达到治病的目的了,就不要再刺了。

四是补泻手法没有做对。该用补法的时候你用了泻法,该用泻法的时候你用补法,该平补平泻的时候你用了补或泻,这些都是错误的。

《难经  七十三难》说:“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就是说用针治病,不可以虚实不分,补泻乱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么补泻手法都有哪些呢?

古针灸书里有很多补泻方法,比如捻转补泻、呼吸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疾徐补泻,还有九、六之数的奇偶补泻。

很多人批判说补泻手法太过复杂,反而顾此失彼。如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里批判综合手法是“巧立名色”。

现代也很多人批判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完全是炫技,光名字唬人,实际没什么效果。

但是我的很多朋友是实在体验过烧山火透天凉的,都觉得效果很好,很多时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我这边的中医院都不再使用这些手法了,大部分是刺入后直接上电针。

对于电针的方法我不批判,对于烧山火透天凉的方法我是坚信的,虽然我还未能使出这些手法。当然,这个是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多去了解,然后我们一起探讨。

这里说几个古书上的补泻手法。

一:迎随补泻法:针尖顺着经脉的走向而刺入,得气之后再将针推入半分左右,是补法。针尖逆着经脉的走向而刺入,得气后将针提起半分,是泻法。这是《灵枢 终始》篇的:“泻者迎之,补者随之。”《难经 七十八难》里:“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

二:呼吸补泻法:患者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在呼气的时候刺入,得气后在吸气时将针拨出是补。鼻子出气,口中吸气,在吸气是进针,等到得气的感应消失的时候,呼气时拨针是泻。《素问 调经论篇》说:“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针与气俱出……”曰泻。

三:开合补泻法:下针之后等到气至(得气)觉得针沉紧,缓慢将针拨出,马上按住穴位,使针孔闭合,真气内守为补; 气至(得气)时摇动针柄,等候针下气散开,觉得针下空虚的时候,马上把针拨出,不要按住穴位,使针孔开得大些,让邪气向外散开即为泻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下面说些简便的方法。

内容是谢锡亮《针灸基本功》里的,可以向我索要电子书。

简要补法:用针细而短;取穴少;手法用力轻;捻转提插幅度小而频率慢; 病人感应弱而传导近; 针刺分寸浅; 行针次数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治疗。(针细短,穴少,力轻,幅度小,频率慢,刺浅,行针少,留针短,间隔治疗)

简要泻法:用针粗而长;取穴多;手法用力重;捻转提插幅度大而频率快;病人感应强而传导远;针刺分寸深;行针次数多;留针时间长;连续治疗。

(只要记住补法就好,泻法与补法反着来就行。为什么泻法要粗而长?因为粗长的针感刺激很强,说实话,由于针感太强病人会有畏针情绪,反正我是很怕的。所以治疗过程中除用泻法外,取穴一定要准确,要气至有效果,不然无效下次病人也不来了,谁愿意被一根粗针扎得痛死又治不好呀,对吧。)

平补平泻法:介与补法与泻法之间,不轻不重,以调整其经络脏腑之气血使之相对平衡的一种手法,称为平补平泻。

除了这些,在具体应用上还要注意病人的体质壮实或虚弱,针感迟钝或敏感等情况而定。

总之,要掌握“补泻勿过其度”的原则。

最后,补泻手法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而足,下次再说了。

相关文章

  • 说说针灸里的补泻手法

    今天应读者要求说下补泻手法,合谷穴下篇明天再写了。 针灸治病最讲究补泻,是针术里极为重要的环节。 有人说:“扎针不...

  • 痧道之行砭法八大论之七

    李氏砭法 虎符铜砭 7、徐而和论 自古以来所有的针灸典籍里面始终围绕补、泻、平补、平泻的手法各抒己见。...

  • 中医笔记4 针灸处方的组成

    针灸处方的组成 处方的组成就是选穴,配穴,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的结合。 一 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一)穴有主次 术有...

  • 徐而和

    12月6日学习内容: 非常关键: 徐而和论 自古以来所有的针灸典籍里面始终围绕补、泻、平补、平泻的手法各抒己见。这...

  • 2018-05-31

    治法配穴: 原络治疗,俞募治疗,会郄治疗, 五腧治疗,对称治疗! 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呼吸...

  • 禅针创始人—陈一鸣老师

    陈一鸣老师个人简介 陈一鸣,自12岁跟父从医,继承中医及阴阳针灸秘诀及手法补泻核心精髓,四大行针手法,炉鼎针法,飞...

  • 灸法补泻

    灸法之补泻,始载于《内经》,后见于《针灸大成》,本篇仅叙述关于艾灸之补泻,以供参考。 《灵枢.背腧篇》:“以火补者...

  • 对针灸“补泻”的思考

    善针者,善导引也。《黄帝内经》说针灸为导引之术,若将人体血气喻为水,经脉为河,导引就是调度水的平衡,风调雨顺,则灾...

  • 泰宁养生│针灸的泻与补

    泻或补,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泻或补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 经脉》篇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

网友评论

  • 我是黄连:文章非常好,基础而重要,引经据典,又有解释说明,易学易懂。谢谢您的辛苦付出,期待您的下一篇作品。
    锦似半夏:@我是黄连 谢谢。
  • 19bbf1d947fc:有缘看到,写得很好,十分感谢:smile:
    锦似半夏:@杨东升中医养生 谢谢你:cherry_blossom::cherry_blossom:
  • 03a582392159:收益良多,针刺的第一要求就是得气,如果患者无任何感觉,执针人手上无任何感觉,针上无任何感觉,只能代表您在插葱不是在针刺。针刺手法要求就是循经感传气至病所
  • 杨小郁:很好!学习了!中医知识就像浩瀚无边的宇宙!其中一种就足够学习一辈子!现在很多中医大夫会开药不会针灸!会针灸不会开药!针灸时也不注意补泻,也不管病人体质 ,更不分阴阳五行之类的!望闻问切都不做!所以导致很多人不信中医!不信中医其实是自己的损失!更是国人的悲哀!几千年来,中国人生存下来,活的很好!是中医的功劳!
    锦似半夏:@杨小郁 很多中医院的医生自身就不信中医。全国那么多人反中医,包括很多知识分子,这是我国的悲哀。不过,这些事情我都不想过多理会,认真学好中医,能帮到人就很开心了,哪怕只是一两个。很多事不需要去解释,更不需争辩,尽力做到极致就行了。功过自有后人评判。
  • c5919af23e0a:我喜欢这方面的文章,写得不错,我的专业是针灸推拿,不过还只是个初学的大学生,要学的东西还在很多很多
    六味地黄: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觉得你理解最大错误的可能是这个:(得气就是针感,扎针后病人产生酸、麻、胀、重、沉、痛、凉、热、抽、触电和像蚂蚁在皮肤上爬的感觉。)
    c5919af23e0a: @小豆姑娘 嗯嗯,谢谢☺
    锦似半夏:@小灰灰126Fang 慢慢来,把基础打好,学其他的才快。
  • 简壬:谢谢小豆
    锦似半夏:@简壬 :smile:不客气。其实还有很多手法,那些过段时间再写了,因为我还不太懂:relieved:
  • 74276d5dc46c:我已收藏

本文标题:说说针灸里的补泻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bf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