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学初,我让学生做一个人生规划。
简单点说,就是让学生规划: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寻求什么样的职业。
很多学生茫然。
有的孩子问我:老师,考年级前五算不算?还有的孩子问我:考SD附中算不算?
我的心里,还是有几丝失落的。
Ta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然后呢?
大概是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连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没有呢?这不是孩子们的错。
上学伊始,孩子被灌输的就是“考到哪个哪个初中”,好不容易进了初中,孩子的目标就是“考到哪个哪个高中”,然后,又是“考到哪个哪个好大学”,十几年的求知路,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样的人,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父母以为,他们凭借自己经验,为孩子选了好大学,人生的恢弘画卷便从此展现在面前。
却不知道,真正的人生,是从离开校园、独自面对生活开始的。面对生活的错综复杂,面对生活的光怪陆离,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孩子需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够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越挫越勇的执着。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呢?
他们的前半生,被父母掌控,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所以,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掌控,Ta们反而不适应,Ta们不知所措,Ta们无法为自己做决断,Ta们是身体成长的未成年人,是被迫走向社会的“巨婴”。
2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 莱文曾经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咋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的教育任务。
理查德 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大学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莱文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 ,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质,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方向,不为功利所累。这,才是莱文心目中的教育目的。
可是,我们的教育呢?
始终是在生产“标准件”,我们的孩子,语数英政史地,每一个科目都应该是优秀的;体育成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满分的。却忘记了,每个人生而不同,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道路,注定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就是一棵小草,你无法要求Ta长成大树;有的孩子,形象思维语言功能生来发达,抽象思维简直一团糟,Ta就是无法理解你认为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三角形圆锥体函数……而我们,却一定要违背这样的自然规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长短一致,趣味 相同,而这,完全就是不可能。
英国诗人剧作家马洛说: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自己的想法过一生。
我们定义的成功是什么?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最好能够考个公务员,成为政府部门的官员,然后有房有车,一生无虞。
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我们的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
个性发展的方向,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能够沉浸其中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如果脱离了这样的方向,所有的发展都将走向悲剧。
南朝后主李煜,历史记载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性格柔弱,崇尚佛教,无意与兄长争夺皇位,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一点忧郁气质的艺术家。如果让他选择,他一定喜欢做一个自由的、每日吟诗作画、登山拜佛的王爷,却偏偏,被命运选中,或者说,被父亲选中,当了皇帝,可想而知,他皇帝做的很无奈,也很无用,最终落得亡国被俘又被赐毒酒身亡的悲惨下场。
比比李世民,人家是真心喜欢当皇帝,所以老爹还在世的时候,就招兵买马,策划谋反,最终发动玄武门兵变,华丽丽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事实证明,喜欢才是硬道理,人家皇帝做的响当当,还把唐王朝推向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有这样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个“认识你自己”,就是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兴之所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然后,避开自己的短板,去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
然而,身为父母,是否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呢?
我想,是没有的。
201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戈登,求学时,他的生物学成绩是250名同学中的最后一名,被同学嘲笑为“蠢蛋”,他的生物老师当年写了一份报告,称“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这样评价,身为父母,你是否还有勇气,帮助孩子去认识真的自己?
戈登的母亲,却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儿子的认知。因为他在假期里,在院子里,养了2000条毛毛虫,这让戈登的母亲确信,孩子是真的喜欢生物学。
她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他自己。
5
高晓松,生于清华园高知家庭。他的父母,早早就为他做好了人生规划:上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读博,但是高晓松偏偏喜欢音乐,在读大学时,他创建了“青铜器”乐队,大二时,从清华退学,从此成为自由音乐者。
他说:“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先想想不要什么。上清华,到国外读博,然后成为科学家,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决定退学。”
他是自己认识了自己。但是,我们的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见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否则,Ta或许会按照你设定的人生道路来走,但是,每一步,都走的不快乐,总有一天, Ta会厌倦,Ta会逃避,即使不是这样,此生,Ta会生活的毫无幸福可言。
而身为父母,我们让孩子读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难道不是为了,让Ta拥有我们以为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然而,幸福与快乐,又是多么私人的情感体验。你无法代替Ta去感受人生的每一场春花雪月,自然也无法代替Ta感悟自己的悲哀与欢欣,你以为的“好”,或许恰恰是Ta的桎梏牢笼,你以为的“不好”,也或许恰恰是Ta的心之所往。
6
巴菲特说:“(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父母惟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的过程,父母施加压力就会适得其反。父母需要告诉孩子的只是不要考虑地位和收入,要有心中的真诚和共鸣,要有发自内心的情感。”
对所做的事情,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共鸣,才可以百折不回坚韧不拔,才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才可以“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这,首先来源于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有一颗足够强大也足够淡定的心。
俞敏洪说:“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
所以,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从改变父母开始。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施教者。
你教给Ta认知事物时,一切都应该循着心的声音,那么, 长大后做每一件事,Ta都会先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
你告诉Ta,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自己活的开心快乐,那么,每做一个选择,Ta都会先愉悦自己,而非讨好他人;
读了名校,有了好工作,却始终无法让自己开心,过着怨妇一样的生活,与,虽然读的是二本三本,工作也不在世界五百强,却始终纳己悦己,开心的要上天
——这两种生活,你愿意给孩子哪一种?
你的心,知道答案,不是吗?
7
身为父母,终极目标并不是给他规划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而是,Ta始终是Ta自己,唱着自己的歌,走着自己的路,抬头看着自己的星辰,努力着自己的向往。
让Ta成为Ta自己,而不是,走到哪里,Ta身上都有你控制的影子。如果这样,那么,终其一生,Ta都无法获得幸福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