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曾国藩读书旅行·在路上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作者: 江渚渔樵888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22:32 被阅读0次

    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外号,叫曾三戒,所谓: 戒多言、戒怒、戒忮求。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至大理想,以“戒多言,戒怒,戒忮求”作为自己修身反省的信条。

    那么,为什么曾国藩强调必须戒多言呢?

    一、多言失心、急语罪人

    与人相处时,唠叨啰嗦,也许失心;口无遮拦,必然罪人;所谓言多则必失,失人,失言,或之人言两失。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藩三十多岁是在北京当翰林院的学士,父亲生日,请了一个和家里素来亲近的医生郑小珊,后不知为何他与郑小珊起了口角争执。

    郑小珊因之是曾父的生日宴会,非常生气,却忍而不发。曾国藩见此反而得寸进尺,洋洋得意,口不择言,说话相当难听,郑小珊拂袖而去,一场生日宴会竟闹的颇不愉快。

    曾父宴后教训曾国藩,说他不识大体,有失知识分子的素养和体面。不久之后,曾父也离京返乡。

    后来,曾国藩自己在日记里反省此事,说自己有三大过失: 自以为是、得意忘形、罪人而不自知。

    他说: “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怨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追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人非圣贤,有过则改,也近贤也。

    二、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荃调任湖北巡抚,瞧不起顶头上司官文。

    官文气恼,以曾国荃武将出身不懂官场政事,帮曾国荃争取了一个帮忙军务的职位。曾国荃喜而忘外,想要上表谢恩朝廷重用,经哥哥曾国藩提醒才知被耍,此职位与他的爵位官职相当不匹配,嘲讽调戏的意味甚浓。

    曾国荃可是火爆脾气,逮着点实据,要求侄子曾纪泽操刀,上了一篇参官文的奏章,列了官文十大罪状,严重者如勾结肃党,与军机大臣秘密来往。这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一时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军机大臣个个惶惑不安,官文气恼至极,连慈禧也被惊动了,赶快派人去湖北调查,一时风声鹤唳。

    后经过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巧妙斡旋,终于大事化了,平息了这场平地而起的风波。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教育道:

    “古来言凶敌德致败者,约有两端,曰长傲,曰多言。历官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否则,败家丧生之日不远矣。

    三、为什么要不纠缠、少争论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其一、争论容易导致意气之争。

    “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论,内有矜气,自是特甚。”

    若是引发意气之争,往往会罔顾事实是非,只凭自己的情绪和意气去争论,往往无理而伤人,动气而伤身。

    其二、争论的本质就是纠缠。

    纠缠过甚,则会引发巨大的内耗。凡成业立事,内耗过大,事情难成,团队难聚。

    其三、利益之争没有必要。

    为官不可为利益而争,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祸患,更是阻碍自己修身的拦路石,张英以高官据理而让三尺,成就六尺巷的清名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大胸襟。

    《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戒多言,祸由口出,言多必失,失人失言;

    不纠缠,霁月清风,豁达明透,律己恕人;

    少争论,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专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训》下部02之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lz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