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话:《道德经》的来龙去脉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计三十七章,《德经》在后,计四十四章。
《道德经》以之“道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二句话:老子其人
老子又名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去世于公元前大约500年左右。楚国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决定归隐并离开周朝的国都,在路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关令尹喜早就得闻老子的名声和学问,留下他,恳请老子将自己的学问留存下来。老子遂留下历史上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第三句话:《道德经》都讲了哪些内容?
《道德经》论述了“道”与“德”。
“道”是指宇宙存在的道理,自然天地运行的道理。这里的“道”也是生存于天地间的人修身养性所需要遵循的道理。
“德”是指生存于世间的人,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第四句话:《道德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天道运行,阴阳消长,福祸相依,善恶并存。
老子做了具体的描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阴阳消长的道理还体现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五句话:《道德经》的价值观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
老子所做的具体描述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做事必须顺其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国家治理上,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艺术。要顺着被管理者的人性去管理,要有顺其自然的智慧。
第六句话:《道德经》的人格观
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往下。
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
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江河之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一片绿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生机勃勃。就是说水利万物,它非常心甘情愿地施礼于你,但从来不去争自己的利益。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江河之水流淌而无争,客观上却也从万物那里得到了回报。
每一棵树就是一个储水池。凡是草木茂盛的地方,它的水蒸发到天空以后,必然要经常下雨。有了雨以后,怎么样呢?这个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所以,老子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就是说,圣人从来不积攒什么财富,尽量为别人做好事,自己也就有了。尽量把东西给别人,自己也就越多了。
第七句话:《道德经》的智慧观
主柔守弱: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刚强胜柔弱,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柔弱胜刚强。
光而不耀:
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不要去炫耀自己,那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大智若愚:
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实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对小事不太在意,大事特清楚。
上德若谷:
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山谷一样宽阔。一个人一定要有宽阔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
不言之教:就是谨慎说话。
第八句话:《道德经》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道德经》讲的是天地运行的道理和法则。适用于人间万事万物。
儒家文化则是遵循这一大的法则,将人间的道理具体化。用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的伦理纲常来约束和培养人,使之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第九句话:《道德经》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发源于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汉朝后期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修成神仙的方法。
严格地说,道教与老子本人并没有关系。道教只是在法理上承袭了《道德经》中的部分内容而已。
第十句话:古今名家评说《道德经》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唐玄宗李隆基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说:“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巨匠黑格尔说:“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