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刘若英,本能地就会想到她的那首传遍大街小巷的成名曲《后来》,不知道这首歌伴随过我们多少个春秋,它也是朋友之间每每相约唱K时候的必点曲目。
虽然不见得人人都能够唱得黯然销魂,但是仿佛旋律一响起,房间里的人都会默默地凝神,然后陷入各自的回忆里,无法自拔。
好像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密不可分,浓得化不开的落寞心事。
好像每个人,都有一段「消失在人海」的,只能擦肩遗憾感伤怀念的缘分,好像每个人,都在心底想念着某个「错过就不再」的人。
虽然时至今日,这首歌的MV我还没能整明白,也许就像某个人曾经说过,之所以不懂,是因为还不是画中人。
有些感情,只有身临其境,那些犄角旮旯的伤感忧郁,或者浪漫温馨,才会顺其自然水落石出。
我的「后来」,也许已经风干萎缩,烟消云散,我的「后来」,也许还未及登场,遥不可及,我的「后来」,或许就是冷暖自知,喜乐参半的现在。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让自己随着这首歌的情绪浮沉,却更愿意在旅途中,循环听一首《亲爱的路人》,比如几个月前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一边走在陌生城市的街道,一边沐浴着温暖明媚的阳光,一边轻轻哼唱着它的旋律,仿佛整个人都被治愈,仿佛真的出现过,或者即将朝我走来某个人,带着满满的光与热,带着浓浓的诚恳与温情。
刘若英的粉丝亲热地称呼她为奶茶,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她本人带着亲和力的气质,不骄不躁,不过多地藻饰,不过分地包装,另一方面就是她的歌声,让人在感到淡淡的忧伤情绪之余,也会恍惚有清透从容的释怀之意。
《成全》了别人的海誓山盟,也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不再执迷贪恋,而是放开怀抱;《听说》了别人「不再寂寞」,反称出自己此刻的飘渺孤独,但是对待从前的感情,仍然心存感激,何必撕破脸皮,留往事一分美丽;《我不想念》他多么美好的模样,因为那个人已经化作遥远的星光……
刘若英的歌,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温暖,或者教会人怎样去成全,放手,怎样去舍得,和释然,总而言之,让一个人以一个更加自在和洒脱的姿态去面对未知的世界。
她的歌这样去劝慰人,而她自己的故事,虽然不圆满,但是也让人看到这种过尽千帆,依然感激岁月,感激曾经拥有的真挚温情。
在她最新的一本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当中,她提到了那个亦师亦友的男人陈升,虽然他们曾经有过风风雨雨的感情,虽然他们后来未能修成正果,虽然此时此刻的她也已经为人妻甚至即将为人母,但是说起他,还能轻松洒脱地喊一声「升哥」。
这种开怀畅达的态度,不是若无其事,故作洒脱,而是人生至此,也无风雨也无晴了,而且过往里的人,那些纷纷扬扬的情事,真的都化作了回忆里那些最值得珍重的篇章,它们再也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更成为了一种生命的底蕴和重量。
这就是所谓与自己和解,与岁月和解。
从她的歌声中,我们听到的是「感情」的和解,而从她的书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许多时间生活在镁光灯下的女艺人,与周围的世界,与关注她的人群,与生活的和解。
也是从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一个更加细致和深刻的,具有真实的生命质地,踏踏实实站在日常生活维度的刘若英。
在这本书里,刘若英谈到了「独处」与「相处」的论题——这也是每一个徘徊在「社会化」的我和「自在化」的我之间时而顺风顺水,时而颠簸挣扎生活的人们共同关心的论题。
从书里我们可以读到,刘若英从小就是一个坚守自我,并且敢于营造有利于维持自我的环境的人,这种性情一直延续到她成年,延续到她组建家庭——她和丈夫的书房,在相隔最远的两个角落,因为她觉得,一个人自身的独立性很重要,它不应该因为婚姻这种东西而被摧毁,自然婚姻中的两个人需要适当地妥协和容忍,但也不表示成为「别人」。
就像奥修说的——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很吊诡,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我去另一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所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平和淡然的感情模式,每个人都不会急着去取悦或者说讨好对方,如此感情中的两个人就能够以更加洒脱和平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想这就是古人眼中所谓恩爱夫妻「琴瑟和鸣」的真谛,谁也不会去抢对方的声音,谁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能够十分安全自在地维持彼此的独立性,却又能够和谐地并存。
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我在你怀里,因为我们之间有爱情,或者比爱情更牢靠的东西,但这并不表示我没有了自己,我还是「孤独」的,只是这种孤独更隐秘,也更安全,更令人坦然和舒适。
刘若英以自己的声音,去和她身边的艺人朋友,包括卢广仲、五月天玛莎和石头、陈绮贞,还有林奕华宋冬野等人进行对话,有时会有共鸣之处,有时也难免会有相左的观点。
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性情总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而且因为年龄阅历的差异,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处境,也难免会有属于自己的回应方式。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对待「孤独」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也会有带着各自的偏见和温度的解读,也就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些人认为孤独是必要的,它让一个人强大,让一个人感受到自我,让一个人更加真实和安宁,比如陈绮贞,闭着眼睛在台上安安静静地唱完一首歌,即便台下灯光如海,她依然仿佛绝世独立,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无论魏晋,更不知有汉。
有些人认为孤独是不可理喻的,比如詹仁雄,他就认为一个人去看电影吃饭或者唱K事非常令人费解的事情,在他的情感维度里,这样的事情必须是和朋友一起做才有意义。
每个人在书里,都会或多或少地看见自己的影子,有的人看见的是刘若英和陈绮贞,也有的人看见的是詹仁雄或者顾家到不行,甚至牺牲掉一些「自我」都情愿的石头,无论你看见的是谁,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和绝对的对错。
生命的意义,只在于领略生活的滋味,并且在渐行渐远的人生途中,不断靠近且接受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所有建立在「本真」基础上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颂,而「孤独」这种生命固有存在却并非时时刻刻能够被感受到的形态,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面对并且体会的生命质地。
作为读者的我,能够获得更多共鸣的,还是刘若英这一类的,对「自我」,对「孤独」有所偏好的人——在灯红酒绿的场合茫然失措,喜欢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包括旅行。
我也曾背上行囊,一个人远走他乡,去北方的哈尔滨,南方的东莞,西边的拉萨,没有人陪伴,但是那种独自在路上,感受当时当地的自我的感觉,令人神清气爽,令人沉静自得,也更加容易触碰自己的心灵,并且品味生命的意义。
奶茶刘若英,无论是她的歌,还是她的人,都在鼓励我们去和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和解」,做一个饱满真实,不焦躁,不灰败,洒脱自在的人。
这杯奶茶,不仅仅是甜,更重要的是有着寒冬夜里,让双手和心灵舒适的温暖。
这种温暖,无论在何时,都让人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