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舞
-1-
今年的秋天好像来得格外早,晨起的时候,秋风飒爽,擦着鱼肚白的天空微微亮。
听着远处犬吠,我舒服地伸一个懒腰。淘两把米洗净,放入高压锅,上灶开火。
捧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看得极有兴致。直到灶上的高压锅声声作响,方才不舍放下手头的书,关上小火。守在灶边,盯着时间,两三分钟即可。
关上火,又挪动脚步,随着实秋先生,一同进入那美食的世界。在这本散文集里,一餐一食一饮都是极有趣的。我看的时候,常一边流着口水,又一边笑得欢。
-2-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雅舍”系列散文。全书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各地的美食;第二部分写与“吃”有关的文化;第三部分写海外的“吃”;第四部分则是写与“吃”有关的一些书籍。
开文一章便是西施舌,之后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狮子头、锅烧鸡、佛跳墙、莲藕、腊肉、粥、八宝饭……南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却尤喜文中所列各种美食小吃。
先生既写食物,又不单写食物。字里行间透露更多的是对故人、旧时、经地那股淡淡的怀念。看时欢,阅后思,总有不一样的情绪铺展。
奶奶见我读书时,看得入神,便坐在我边上,问我看的是什么书,怎么看得这么开心。我读其中两节给她听,她也听得津津有味。
-3-
实秋先生在文中写他不喜欢喝粥,因生病的时候得吃流食。也因饮食习惯,早餐非食烧饼、油条、馒头、包子、总是不能饱腹。但若是母亲用砂锅慢煨的粥,先生是甘之若贻的。
文中提到菜粥,他道北方人家的做法。待粥熟,加上白菜心,再放盐和麻油,便是菜粥。也有荷叶粥、甜浆粥、大麦粥。
先生写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腊八粥,加多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我想先生应该是极想念那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的光景,读到这,我也泛起了诸多回忆。
-4-
童年最有印象的便是每天早上,奶奶的一碗糖粥。儿时我是随着奶奶一起睡的,奶奶醒的早,每天早上当我醒的时候,旁边的床榻早已冰凉。
我会很大声地唤着奶奶,她应答我或不应答我的情况都有。她若没应答我,便是在田间忙活。我会在床上再多滚几圈,等着她回家。
她和爷爷在小溪边有一大块的菜园,每天早晨醒的时候,夹着煤块蜂窝,生火煲粥。然后便拿着工具,到田里给菜苗浇水,拨拨野草。一年四季,田里种着不同的蔬菜,她也总有忙不完的田活。
她回家见若我未醒,一定会把我叫醒。我刷牙洗脸的时候,她便把锅盖打开。碗里先放一把糖,再舀几勺粥,搅拌均匀,我最爱的糖粥便做好。
我爱吃糖粥,每次都能吃上一大碗。她也爱给我做糖粥,一是我喜欢吃,二是图个省事。
偶尔中午吃饭吃得烦,我也会煲砂锅粥。米粒洗净,中火慢煮,待沸腾之后,加入排骨、春菜和香菇末。一定得按着工序慢慢来,再丢一把胡椒粉和香菜末。
火候一到,立马就得离火,砂锅会一直沸腾几分钟,这时的粥是最好的。可再放些冬菜和豆腐干,稍微放凉,趁热吃。
-5-
因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缘故,耳濡目染下,也会做些菜。犹记得奶奶说过的,烧菜的时候,不能心急,要小心火候,慢慢来,这样做的食物,总会比匆匆忙忙做出来的东西好吃些。
要想菜炒得好,得加适量的水;要想粥煲的好,要小锅慢煨。做饭是有方法可寻的,要多做菜,只要勤加练习,菜总会做得越来越好。
细细想来,这和写作似乎也有异曲同共之妙。
犹记得几个月前自己初拾起写作时,写出来的东西就像零散的文字一样,组不成篇。那时我的功利心也很重,自己总不是很满意。什么都写,也什么都写不好。
-6-
跟一位简友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写文章时要先遵循自己的心。这是细水流长,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莫要急,也无需因为自己写得不好而慌神,在简书别把上首页当成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一语点醒局中人,我才好像找到了一丝写作的初衷,专心于文字的耕耘。写文这条道路,有天赋的人不少,而我认为自己应该是比较没有天赋的那一种。所以只能靠着多写文,多练笔,以期找到自己文字的方向。
慢火熬成好粥,慢工写成好文。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但行好事,和自己比,慢慢写,只要自己一直在进步,便已足够。
网友评论
想起小时候吃粥啊
加点白糖就能吃几大碗
我们那叫稀饭
通常熬得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