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7626/cdc823d3a616c3d3.jpg)
01
四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吃过早饭后在阳台书桌前坐定,此刻窗外的风是清爽的,云是悠闲的,阳光沐浴下的万事万物朝气蓬勃又生机盎然,那些新生的叶,绿到闪闪发亮。
时针滴答,我在等一场云端的约会——2023-2024年度火柴公益教练对象第六次云共修活动,接下来9点——12点的三个小时,将会踏上一段陌生又熟悉的旅程,看到老朋友,也会遇上新面孔。
很期待,亲爱的师友们,春风十里,不如四月的你。
这样的活动我参加过三次了,我收获了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体验了火柴公益支持下的六秒钟情商工作坊共修共创的学习过程;
结识了天南海北的一线优秀教育同仁;
碰撞出不同人生经验下的独特观点,收获了满满的自信与突破困境的能量。
今天的主题是“焦虑”,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02
在这里我想先夸一夸工作坊这种共修方式。《礼记.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前的我,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不到位,无论对自己或对学生,我的观点都是:先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再协同探究。且在无形中,弱化了合作交流的作用,总觉得合作容易流于形式,常常喜欢做独行侠。
参加云共修活动后,我完全改变了这种看法,自主学习当然非常重要,合作交流同频共振的能量也不容小觑。而我们原先感受到的合作交流往往不够深入,其实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活动流程设计。
老师创设的情境与学习者生活的关联够不够紧密,能不能准确找到他们的痛点,问题链或任务链能否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当他们遇到困惑时,老师给的学习支架够不够丰富,有没有扶助的作用?
学习者反馈的表述可能与主题无关甚至是散乱的,能不能快速抓取其中关键的信息,并把思考引回正题。
老师能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始终相信他们能解决问题,始终给予学员温暖的积极的回应。
其次,学习团队的建设。
好的团队太重要了,小组讨论时每个人积极的有价值思考,会无形中带动组内成员用心交流,使学习走向深入;分享环节则是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重新加工和创造,这些观点碰撞,带给人的启发。
正像教练说的那样,每个成员都有双重身份,是学友,也是师友。当然,能排除干扰事务在周日抽出时间学习的同行,也是喜欢思考,原意进取的人,这是这个场域能量满满的基础。还有重要的一点,每次云共修,除了主教连,还有3-4位教练作支持,他们参与到学员的讨论当中,进行适当的点拨,推动小组学习的进程。
我相信,在未来,无论人工智能达到什么样的进化水平,这样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工作坊也是无法被替代的,情绪,情感,仍需要在人与人之间流动,才能产生那种微妙的化学反应。而且,未来的工作坊会更有价值,无论是金钱层面的,还是心灵层面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7626/9305efa1a04e2099.jpg)
03
书归正传,九点钟,在教练的引领下,带着我的期待与观察,我们踏上了破解“焦虑”秘密的未知旅途。
差不多三个小时,大家一直沉浸在学习与思考当中,沉浸在分享与碰撞的好奇与喜悦当中。主教练Bonnie给出了六秒钟情商与“焦虑”等所谓负面情绪和解的5个阶段讲义,核心内容为:识别冲突、换位思考、寻求备选方案、建立协议、增进和解。
了解了知识,我们就能做到与焦虑等情绪握手言和嘛?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有了“知”,还需要“行”,更需要最后的“知行合一”,这也是工作坊存在的意义。学习者从“知”中感受到了什么?冲突从何而来?
教练引导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带来身体不好感受的情绪的价值有哪些?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如何与这种情绪不作评判地呆在一起,和平共处?
就这样,我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热烈讨论,积极分享,通过一步步抽丝剥茧的探讨,我们的态度逐步转变,开始将焦虑视为盟友。信任自己,倾听焦虑的声音,把它当作帮助我们保护重要事物的盟友,接下来自然而然转入新的阶段,怎样做才能满足需求?这又是新的使命了……
总之,通过这五个阶段,我们会从情绪的困扰中慢慢放松下来,回复平静,脱离僵直的状态,积极寻找新的途径,重新启程。
而工作坊学习的精髓,就是教练用学案、用视频、用绘画、用分组讨论、用分享交流等方式方法,带领大家体验,浸泡,觉察,叩问内心,深入挖掘,提炼梳理,形成对事物对情绪新的认知和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7626/e6c0e02f9e2acae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