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Worlds File 063
生煎馒头这个在上海人人都吃过的点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相比起“四大金刚”、蟹壳黄等点心,有着肉馅的生煎馒头明显高了一个档次,毕竟以前能吃到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在那个年代,如果能吃到一次生煎馒头,那可真的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不亚于现在去米其林三星的餐厅吃上一顿大餐。
早年上海的生煎馒头是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汤汁帮”和“肉芯帮”,“汤汁帮”以在虹口区的《萝春阁》为代表,以汤汁多见长,而“肉芯帮”则是以在黄浦区的《大壶春》为代表,多肉少汤是其特色,而且味道非常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带着一丝甜滋滋的味道,非常受欢迎。
因为以前物资短缺,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会“过日子”的上海人的生活技巧体现在方方面面,就连吃生煎馒头也要会“过日子”,由于《大壶春》的生煎肉馅扎实,松软发酵过的皮吸收了肉汁以后非常鲜美,所以上海人就在店里蘸蘸醋,把生煎馒头的皮吃掉,留下里面的肉馅,放在自己带来的饭盒里,带回去,晚上烧汤的时候再把肉馅放到汤里去,加一点青菜,一碗香喷喷的肉圆汤就做好了,一份生煎馒头可以吃两次,真是佩服当时上海人民的生活智慧,虽然,这是在收入低,物资少的前提下被迫逼出来的,也算是一种“心酸的智慧”吧。
我小时候因为住在浦东的关系,并没有吃过很多次《大壶春》的生煎馒头,因为那个年代从浦东到浦西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黄浦江上的轮渡,要去到靠近人民广场的《大壶春》并不是一个很短的路程,所以我吃的更多的是上学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我记得每天上学去的时候,做生煎馒头的师傅总会拿着铲子在生煎锅子边上一边敲一边叫喊“来来来,吃生煎咯”,有人买生煎的话,他就熟练的拿铲子将生煎馒头盛到搪瓷盘子里,给客人,然后继续边敲边叫着,现在想想十分的有感觉,不仅仅是那响亮的叫喊声,还有那一只搪瓷盘子,现在很少有店家再拿这种盘子来装食物了吧,但是老上海的年代可是主流,搪瓷碗装面妆馄炖,搪瓷盘装生煎装锅贴,搪瓷杯子更是人手一只,喝茶也好,在食堂代替饭盒也好,作用真是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去浦东公园(现在的陆家嘴)郊游,老师们给我们这些小朋友每人一个生煎馒头做点心,对,你没看错,不是一两生煎馒头,而是一个,毕竟年纪小,又只是一顿点心而已,所以一个生煎馒头也足够了。
那个生煎馒头虽然已经冷掉了,但是“肉芯帮”的生煎就有这个好处,因为汤汁几乎都被皮吸收,所以冷掉的生煎也很好吃,从小喜欢吃油炸食物和香的东西的我,一个生煎馒头怎么也不够我解馋,也许我老爸和两个老师的关系很好,又或者是我小时候活泼好动,两个老师都十分的喜欢我,在我看着老师的时候,她们和蔼可亲的又拿出一个给我吃,让我幼小的心灵满足的不得了。
似乎从小开始我就很受比自己年长女性的喜欢,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原因。
现在的生煎馒头店要比以前多的多了,不仅有像《大壶春》这些老字号,《小杨生煎》作为新生代的生煎馒头也是红遍整个中国,《小杨生煎》是传承了之前《萝春阁》,以汤汁多闻名,但是又做了改良,《小杨生煎》的皮完全没有发酵,很薄,吃起来更加有点像小笼馒头的感觉,只不过它是油煎出来的,在没有改建过的吴江路上我曾经吃过一次,觉得很一般,自从它成为连锁店后我就再也没吃过了,因为连锁店的东西都是中央厨房制作,大批量的供货必须依靠机械生产,这和手工制作的食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感觉已经彻底没有了生煎馒头的味道。
说到生煎馒头就不得不说另一家生煎老店,《东泰祥》生煎,据说多年前是与《萝春阁》齐名的老店,风格有点像《大壶春》和《萝春阁》的集合体,做出的生煎馒头个头不是很大,半发酵的面皮加上肉馅的汤汁也十分的美味,是目前少数几家我非常喜欢的生煎店。
其实要看一家生煎馒头店是不是做的正宗,就是要看里面的客群,如果这家生煎馒头店里面老一辈的人很多,那味道肯定不会差,而且就是那种传统的味道,因为这些老一辈的人他们才知道真正的传统老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相信年轻人的品味能力,但是在老传统上,这个是年纪带来的沉淀,不一样的概念。
我相信生煎馒头这个传统小吃是有未来的,因为它在发展,从最早单单只是鲜肉的生煎,发展到现在有虾仁馅、蛤蜊馅、鲍鱼馅等等各种馅料的生煎,从传统的大锅生煎发展到小锅生煎,我始终相信,有发展的东西就有未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让生煎馒头这个人人都喜欢的小吃点心,以后会更好更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