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当属春节,一放了寒假我就早早把作业做完,然后就掰着着手指头一天天迫不及待地等着过年,对过年的仪式感总是充满着好奇和期盼。
儿时的年味Ⅰ最美的年味是仪式感一进腊月里,村里的人们就开始为年做着准备工作,大家从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里挑出肥壮的一头,作为年猪,杀猪那天,母亲一大早就起床烧好一锅热腾腾的开水。
父亲叫来大爷叔叔们帮着抓猪,只见叔叔一手拎着提前用皮条做好的猪套,守在猪圈门口,父亲将猪赶出猪圈的一刹那,叔叔就迅速用猪套套住猪的脖子,其他人则帮忙一起抓住猪的腿,直至猪被五花大绑捆在家里四四方方的一个大木桌上。
我胆子小,杀猪的那一幕从来不敢看,总是用棉花捂住耳朵,趴在卧室里等到猪一声不吭了才敢走出房间,这时亲人们开始各司其职,有的舀来母亲之前烧好的热水褪猪毛,有的清洗猪的肠子和杂碎,有的将切好的猪肉放入大铁锅中。
母亲把秋天就晒干的大白菜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放进大铁锅,把猪血掺入少许白面和荞面,再加入些葱姜蒜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后,就开始和婶婶们一起灌血肠。
只见母亲一手把敲掉了大半个瓶身的啤酒瓶放入猪肠口,婶婶用勺子将猪血顺着瓶口灌进去,一会功夫一根又粗又长的猪血肠就灌好了,用细绳扎紧口后放进铁锅里,再将肥瘦相间的大块猪肉切好放进去一起烹煮。
儿时的年味Ⅰ最美的年味是仪式感大约40分钟后,随着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香味早已弥漫了整个小院,这时,我和姐姐负责把家里的两张大桌子和所有椅子都摆放好,左邻右舍和帮忙的亲人们陆续就座,大家边吃边说,聊着一年的好收成,品尝着美味的杀猪烩菜。
待家家户户都杀完年猪,接着就要做豆腐了,母亲提前把黄豆泡好,清早起来,她和父亲一起用石磨将豆子磨碎,然后把流下来的浆液用火烧开,剩下的豆渣倒在家里的石台阶上,我和姐姐用手把豆渣攥圆,放在箩筐里,冻好后就是家猪最好的肥料。
豆浆煮半个小时后父亲会给我和姐姐每人盛一大碗,填加少许白糖后,喝一口乳白色的豆浆清爽可口,这边我们喝得正香,那边爸爸正拿着长得像盐一样的卤水,只见爸爸把少量卤水倒入豆浆中,过一会豆浆上面神奇的泛出豆花来。
儿时的年味Ⅰ最美的年味是仪式感鲜嫩的豆腐脑就这样出炉了,母亲用笼布把豆腐脑包好放入两个锅盖中间,父亲将一块大石块压在上面,待水压干,又白又有弹性的豆腐就做好了。
做完豆腐紧接着就是蒸年糕、蒸馒头、扫房子、贴对联,再到准备年夜饭,每完成一个带有仪式感的活仿佛才离年更近了一步,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忙碌中感受着这一传统佳节的浓郁氛围。
吃罢年夜饭,父亲就会把一大家人叫在一起开年会,每个人都会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做个总结,对自己的不足做出检讨,并说出自己新一年的目标和计划,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感觉没有白白度过一年的光阴。
儿时的年味Ⅰ最美的年味是仪式感待到大年初一,我们姐妹几个穿戴好母亲给置办的新衣裳,梳洗完毕,按照父母交待好的辈分轻重安排好拜年路线,大街小巷都铺满了红红的鞭炮残渣,随处可见的”抬头见喜”几个字更是让人觉得年味十足。
每到一家,我们先给长辈问好,长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塞入我们的衣兜,还有好吃的糖果,等到转了一圈回到家后,我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将收到的战利品掏出来细数,比较看谁收到的多。
家乡的春节氛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完才会渐渐淡下来,小时候到正月十三,村里就号召大家聚集在一起包灯,首先是把褪去玉米粒的五米瓤碎成小块,然后用汽油拌好,用白纸包好后放进竹筐里。
儿时的年味Ⅰ最美的年味是仪式感从十三到十五连续三天,村里人自发组织的节日劳务队和文艺队就开始走家串户送花灯,随着小曲声伴着敲锣打鼓声靠近,我们飞快地跑到家门口迎灯,父亲端着热腾腾的茶水给每一个前来的人倒满,文艺队伍送来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劳务队的人用火钳子把事先点燃的灯放在家门口,这就叫送灯,等到每家每户都送完后,再延着村子出行的小路边走边撒,一直送到大山上,放眼望去,花灯像一条火龙正围着村子跳舞,把夜晚的天空映得通明。
孩子们跟着撒灯的队伍边走边跳,火苗照在大家冻得红红的小脸上,发出温暖明亮的光芒。大家对着花灯祈祷,期盼新的一年万事顺遂,吉祥如意,随着炮竹声渐渐隐没,年也渐行渐远了,留存在人们心底久久挥散不去的是过年的仪式感。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