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乡村振兴

作者: 市井乡音 | 来源:发表于2022-12-20 21:43 被阅读0次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征文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看到不少年轻人在网上讲述自己离开城市、返乡入乡的故事,整洁的村屋,明媚的光线,慵懒的黄狗,烂漫的野花,脸上写满惬意自如的年轻人面对镜头,忙碌时种田养蜂、采茶挖笋、煮饭烧菜、染布制陶,闲暇时吃西瓜、听蝉鸣、吹山风、数星星。

在自媒体平台上,乡村生活主题从冷门到热门,从沉寂到火爆。一砖一瓦亲手打造的梦想小屋,频频“出圈”的乡村生活,让不少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的窗口增进对乡村的了解,满怀憧憬,希望在此间过上“向往的生活”。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每谈及农村这个话题如同触动自己的心弦一般,总有些回音久久不能散去。对于这个言不尽道不明的话题,自己充其量也就是只能叨叨几句……

农村不是所谓的什么理想王国,不单是有夕阳好看、雨声好听的诗情画意,还有劳作辛苦、生活孤独的烦闷惆怅

这些媒体和镜头为寻找农村素材,违背媒体原则,为了流量和播放量毫不真实地去夸夸其谈去鼓吹,去做虚假宣传:什么年轻人返乡创业种植、养殖,年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的报道让人听后着实汗颜。

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行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确实给农村带去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还不能忽视:那些农村创业者血本无归者,他们拿着在城市打工积攒的血汗钱,打了水漂的比比皆是,好多社会资本被注入农村后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好多大型投资商都慎重考虑后浅尝辄止。

农业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分地理区域性,季节性,不是某些坐在办公室的人张口就能说到位说透彻说清楚的。有些所谓的专家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指手画脚地在说三道四。没有挨过饿,受过寒,只能描述不会感同身受饥寒交迫的那种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应多去乡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真实情况再发表意见和建议,不要让别人混淆视听。

农村人进城潮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现代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里的农民看到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于是都陆续选择放下了锄头背井离乡走上外出打工之路,这一部分人投入到了城市的建设当中,即农民工。

他们坐在生活的这个跷跷板上,孰重孰轻心里很是明了:在城市里面打工的收入要远比种地强,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外流,许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和孩子。

那时候每年的“春运”就足以说明农村输出进城的农民工数量是有多么庞大,春节前后农民工的身影就成了汽车站以及火车站里一道风景线,成了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话题,好多时候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现象,甚至出现骑着摩托车的返乡大军。农村里的土地被留下让老人捎带着去耕种,一大部分土地甚至一度还被撂荒。

从农村里来再回到农村中去,若能后世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不得不承认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他们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所从事的都是依靠卖苦力赚钱的行业。而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自媒体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兴起及冲击致使了实体经济的慢慢开始转型,尤其再加上疫情影响许多厂子关门休业,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大大降低,这些时代的弄潮儿逐渐就没有了市场。

农业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鉴于农村群体在城市里生活状况,一部分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的农民工不得不选择结束多年四处游走的打工生活,最终只能放弃城市而回到农村老家,只有一小部分相对年轻的人群仍游走在城市里。

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

农村70,80后这些群体从小就受父母思想的灌输和社会的影响,一大批人从在城市上学和打工,到后来毕业选择留到了城市固定下来生活。这部分从农村出来的人群本来就是期望脱离农村或者农业的,所以世俗的观念也导致这些人很难再回到农村,主要原因是回来也没有能很好地发挥特长和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一部分人经历地太多,尤其是从农村出来打拼的人,他们经历和参与过农业生产活动,他们确确实实又经过社会的拷打,领会到了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文凭,没有背景的难言之隐。

所以这就使一大批年轻人哪怕挤得头破血流,哪怕拼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也要苟延残喘地坚守于城市。他们之所以要坚守在城市最主要就是为自己的孩子能继续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了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不让自己吃了文化、文凭的亏事情在儿女身上重演,所以就寄托所有的希望于下一代人身上。另加现在拼孩子,拼教育的风气日益见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深深地灌输在他们的头脑中,坚持着相对农村而言的城市高消费生活。而现在学校的教育某种角度上说,完全又是对学生家长的一个二次教育过程,学生家长在现代教育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甚至孩子爷爷奶奶辈这些人都无法取代。

他们为孩子上学落户也消化掉了城市过剩的楼房,而且选择学区房,竞争名誉较好的学校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如同攀爬在半山腰里的人一样,没有回头路只能咬紧牙关竭尽全力苦苦挣扎。他们已经是完全融入和渗透到了城市里的每一个行业,成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来自于农村的他们有些没有学历和后台,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在城市浪潮中努力而又坚强地活着,有些背负着车贷,房贷,网贷,甚至透支着信用卡靠信念和意志生活着。

但这批人的心里对农村的怀念情节很重又很浓,虽寄身在城市对农村一直怀有一种留恋和思念,是对农村情有独钟的。这一代人经历了自己被计划生育和鼓励二胎放开三胎的双重政策,秉性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的延续,农村对于他们牵牵绊绊和魂牵梦绕另一个原因所在。

而前赴后继加入到城市里的90,00后们,他们怀着和70,80后相同的思想以及梦想,坚定只要从农村走出来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脱离农村。而且他们相比较70,80后这些群体,没有过多去参与过农业生产活动,因为年轻基本上全部都是经历过人生象牙塔里大学教育的洗礼,思想观念更开放接触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更好些,同时脱离农村的欲望更强烈。

农村的真实现状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会种地,老一辈的农民退出土地,新一代的农民还在观望的局面。

1土地和成本

农村人在农村主要关切两个方面的利益,一个就是宅基地,另一个就是土地福利。

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拥有耕地的,即便生活在农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家三口能有20亩地,而有些人家5口人一分地都没有。对于新增人口、婚嫁转入的村组不再进行分配,所以基本上也是很难再进行分地。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这也就意味着在第二轮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将再延长30年承包权,这对于好多返乡无地、失地农民来说就是愿望落空,没有土地,只能去靠承包。

而且现实问题是,封山禁牧,严格管理房屋新建的政策出台;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价格年年步步攀升,所以想要发展规模型种养殖那是难上加难。

2补贴

国家为鼓励和支持农民种地积极性,下大力度进行了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正应征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一部分被截流,一部分被不种地的人群拿走,所以通过土地补贴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效果欠佳。包括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村合作社,农村家庭农场,最后昙花一现逐渐又消失,这就是真实写照。

另外,许多资本通过各种手段在农村开始到处圈地,他们出高价从有地农民手中一纸合同进行流转,再让农民以种地的名义去继续打工挣工资。

说到农村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资源几乎接近枯竭,好一点的教育都被集中到了城市,农村几乎成了留守儿童的收养所,教育场所一度被冠以“只是为了让孩子长大的”一个代名词。

写在结尾

中国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农业大国,不能拿着西方国家的模式教条主义式的去照本宣科,去死搬硬套。党和国家下大力度深入调查研究。

农村是一个大市场,农村犹如生重病的患者在垂死挣扎,一些专业大夫应查清病因和病情去对症下药。做到头疼治头,脚疼医脚,切勿把农村当做试验田。

农民人继承着千百年来的那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本质,农村人又有着朴实憨厚的胸襟,所以从实质问题着手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另外,完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注入新的血液,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合理规划土地分配机制,让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大力度盘活农村市场,下好农村这盘棋,让农村促进城市,城市带动农村去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也说说乡村振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pp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