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策略大本营2:自由,平等,友爱。风语阁
隐于山林,藏于佛禅,大名鼎鼎的“诗佛”身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悲苦人

隐于山林,藏于佛禅,大名鼎鼎的“诗佛”身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悲苦人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20:22 被阅读0次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十一、不向空门何处销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10月,唐军趁叛军内乱,发起反击,先收长安,再克洛阳,叛军仓皇逃窜。

王维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又回到了梦萦魂牵的长安,但和去时一样,都是锁链加身,不过押送的军队由叛军变成了自己人。

肃宗对那些委身安禄山的叛臣毫不手软,一大批人被杀头和流放,而王维却因为那首《凝碧池》的忠心告白;还因为他只被迫担任伪职,没有给贼人干过实事;加上弟弟王缙拼死力保,愿意削去自己的官职,以赎兄长之罪。肃宗终于网开一面,王缙被降职贬为蜀州刺史,而王维得以保全,降为太子中允。

历尽劫难,王维更加无心仕途。他托病隐居在辋川别业里闭门不出,静心思过。他仍然为自己被迫担任伪官一事耿耿于怀,引咎自责。

也许因为王维的才华和名声、也许因为他谦和的处世之道、也许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人们都依然信任他、亲近他,朝臣也并没有因此而鄙视他,而肃宗也没有疏远他,这反而让王维感到不安和羞愧。

上元元年,唐肃宗提升王维为从四品上的尚书右丞,这是个位高权重的职位,王维建功立业的机会是否在数历劫难后姗姗到来了?

但这一切来得太迟了,王维也想报答圣恩,有所作为,但他身体已每况愈下,力不从心。他深感自己来日无多,但他对自己在伪朝任职一事始终不能释怀。为报答圣恩、也为了纪念母亲、脱去罪孽,他一再请求把自己的辋川别业施为佛寺。

公元760年秋天,当红叶满山,秋风萧瑟时,王维正准备告别辋川。

他在谷口久久停伫,茫茫山谷中,没有了绿树红花、只剩荒草连天、落叶满径。此时的辋川。仿佛也只剩下了萧瑟的离愁别绪。

一十六年,这里承载了他所有的不安和迷茫,抚慰了他所有的委屈和心酸。一朝离去,就是和自己的灵魂告别;一朝离去,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回来了。放下了辋川,他就放下了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执念,彻底的放下了……。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别辋川别业

不久,几乎和他形影不离,最亲密的朋友裴迪也要远赴蜀中任职,他又面临着一场人生的告别。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最后的知己即将离去,天各一方。他脆弱无助的灵魂终于被唤醒,不再掩盖、不再隐藏,这也许是最后的倾述。一声悲叹,两行浊泪,滴落在离别的苦酒中。

在王维眼里,自己的一生都是在伤心悲苦中蹉跎。灾厄连连、苦海无边,如果不理佛参禅,归向空灵,这颗饱经沧桑的心又怎么能够承受呀!

第二年,王维自觉末日将至,孤独和脆弱不可避免的向他袭来,而弟弟在四川任期已满,却没有得到朝廷回京的征召,于是他上书请求削去官职,以换取弟弟回京。

但王维还是没有来得及见上弟弟一面,这年7月,最渴望友爱和亲情的他,还是在遗憾和孤独中离世,享年68岁。

王维一生都是在命运的波涛中挣扎沉浮,从来没有一刻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幼年丧父、寄人篱下,中年丧妻、孤独终身,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他的灵魂从小就堆积着脆弱与惶恐、孤独与无助,所以他渴望亲情,珍惜友情,只为在冷漠绝望的人世中寻取一丝温暖和勇气。

命运的多舛使他不堪折磨,他只能寄情山水。隐身佛禅,他人生表面的光鲜,从来没有照亮过他内心的脆弱无助,而豁达淡泊、寄向山水、空灵禅意的诗歌,只不过是他隐身的一件外衣。今天,我们透过他的人生去剖析他的灵魂,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但他尽了最大的力气去反抗命运,他用了最大的声音去呼喊。他试图避开复杂的人世、险恶的人心,把干净的灵魂留在美丽的山水、完美的禅意里。

他成功了吗?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广阔的山水、迎着自然的清风、吟诵着他独一无二的诗歌,让田园的恬静、空灵的禅意略过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一切就都明白了。

相关文章

  • 七律.答“诗有何用?”(新韵八寒)

    我言诗里隐佛仙, 仙在苍茫云海天。 佛遣化身千万亿 藏于花月有形间。 送愁减虑澄心境, 唤雨呼晴壮梦田。 尘世既多...

  • 洛城之行

    拈花是佛 不拈花也是佛 那藏于漫天红叶之间的 是爱情之佛

  • 王维诗赏析:禅境之妙,恰似一只大鳖

    王维号称“诗佛”,其诗多含禅境,读来空旷宁静,多以山林风景作喻,貌似一幅山水画,其意境底蕴却隐着佛理,以下撷取三首...

  • 小隐于山林,大隐于闹市

    身处闹市,的确要比在幽静的乡村更难达到心灵平静的状态。换个环境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学会闹中取静就需要个人的修...

  • 心有山海,藏于无常;眼有星辰,隐于山林

    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客人曾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较于广阔的天地无限...

  • 今日阅读分享

    停留在佛香阁,感受千古帝王在无尘禅界追求醒透,于灵台清澈的佛境,得以明心见性,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福慧圆满?伫立山顶,...

  • 四月初夏,你是来人间治愈的么

    隐于山间,时到人前。心有美梦,卖花千年。 隐于闹市,时藏山林,心有湖海,灵性未染。 曾觉冬天太过漫长,如果命运刚好...

  • 诗佛是怎样炼成的?——王维

    王维,我们通常叫他诗佛。他晚年所写的山水诗也是流传古今,那么这样的诗人有着怎样的一生呢?诗佛这个称号又是从何得来的...

  • 芥子纳须弥

    那些把灯背在身后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泰戈尔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太专注于自我。 我问佛...

  • 论笔录之益

    泱泱中华,岁久而年深,泛佛者,儒者,道者,诸子诸生,有所学就。或居庙堂,或处江湖,或隐于朝,或藏于市。各所无法无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隐于山林,藏于佛禅,大名鼎鼎的“诗佛”身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悲苦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gm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