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佛、儒、道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
揭开心智的奥秘——量论初探(2)

揭开心智的奥秘——量论初探(2)

作者: 麦叔和小麦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9:28 被阅读291次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这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开国之初,秦始皇便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他下令:“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度量衡,现称为计量,是古代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度,计量长短;量,计量容积;衡,计量轻重。其他的领域也如此,都必须先要设定相应的计量标准,方能形成规范。因此,秦始皇确实是办了件前无古人的大事。

事物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无论是比较明显的方面,还是比较隐蔽的方面,都涉及到标准的设立。应如何设立标准呢?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来衡量,结论则会不同。如果采用了的量度方式错误,那么与事实势必不符。《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为什么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我却觉得五蕴皆有呢?并非所观察的五蕴有不同,而是观察者所使用的量不一样。

通常,人们都是在观察的事物上设立标准,但这样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如在经典物理中的定律,在量子物理中就未必适用。以眼镜为例,近视的人带上合适的眼镜后看得清晰了,但正常视力的人如果戴上这副眼镜,反而会看不清。因此,眼镜的度数或者眼睛视力度数固然可以是一种标准,但归根结底,看得清不清楚,才是关键。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开篇第一句说道:“量即无欺识。” 量学或量论所谓的量,可理解为正确的心识。所谓量,就是无有欺惑的心识。为什么他是说无欺,而不是说“量即正确识”呢?

先说几句题外话。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释量论·成量品广释》的PDF电子书链接和视音频文件等链接我附在文末的参考资料里,从本篇起,我将采用幕布网的在线思维导图来展示内容的大纲。虽然Xmind制作的思维导图支持导出图片,但最多只能做到下方这样的效果,不太好。

科判和颂词部分 讲记部分

网上找了一通后发现了幕布网,以后就用这个。本期的导图点击链接打开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来打开。

扫描识别二维码,打开导图

幕布网的免费服务功能有限,如果您愿意支持我的创作,请在本文底部打赏链接进行捐助或在幕布网导图中的打赏链接中也可用微信打赏。

幕布网收费标准

堪布仁波切传讲本论时是按照正统的传讲经论的方式,由科判(大纲)、颂词释义到内容广解,一课时大约是1小时,整理出的文字稿近万字。我准备按照堪布仁波切的讲记内容制作导图,每课一张。但如果我边摘录边进行探讨,那么篇幅恐怕过大,所以,我打算把一堂课的内容分成几次,并且只选择主要内容来进行分享。

我想避免引入过多的术语,但用通俗的语言难免不如术语来得精准,请追求精准的读者见谅,若在此处纠结不如把时间精力用于探索堪布仁波切的讲记原文吧!此外,也请希望不仅通俗易懂能看得兴趣盎然的读者见谅,喜好什么的是各人的习气,只有碰巧你和我习气相近你才会觉得不错,所以这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如果为营造气氛,铺垫过多,也会让人感到厌烦,嫌我口水话太多半天不到重点。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要写给谁看,也许没有人会看,说这些都是废话。

闲话到此打住,回到正题。

量即无欺识

法称论师给“量”下的定义是无欺惑的心识。为什么以心识为量,而不是外在的某种事物?怎么理解这个无欺惑?

在菜场里通常都设有一把“公平称”,如果怀疑菜贩短斤少两,买家可以放上去检验。假设它确实是精准的,那么是不是它应该可以称为量呢?我们确定了斤两后,用计算器按价格算出价钱,这个计算器显示的结果,是不是也应该可以称为量呢?

答:量最终还是归于识。无论是外在的仪器,还是各种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对它们的最终的判断都是识来完成的,即使是自动化机器在工作,机器的设计和制造到最终出厂前检验合格,以及日后的维护和维修都要依靠心识来衡量。

如果是心识,心识也会有很多不靠谱的情况,比如眼冒金星时的眼识,耳鸣时的耳识,身体不适时口苦,不小心看走眼认错人,晚上做梦等等。这些难道也能算是量吗?如果回答说这些都是假象,得不到的,所以不算是量。那么因为万事万物都刹那刹那变化的,以眼识为例,看到的那一刹那,等大脑反映过来时它已经不存在了,更不要说你再去确定它是否存在了。就如同说你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样,真实的量永远无法发生。

起功用不欺。

驳:并非心前显现的全部成为无欺,一定要起功用。而且,分成刹那来观察也没有必要。虽然事物是刹那变化的,但就好像你不会洗完手以后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洗干净而是以普通肉眼所及为准,通常情况下,对事物存在与否并不是基于刹那来衡量的,在这个语境当中讨论超出人类感知范围的现象是没有必要的。心前显现而且满足三个条件才可以认为是无欺:一是作者不欺,二是对境不欺,三是方式不欺。

作者不欺指通过感官或意识可以获取,对境不欺指确实有独立存在的本体,方式不欺指按有境心识的判断能无误获得对境。换言之,观察者、对象以及观察方式这三者都未出现错乱,否则,就属于有欺。

上述所举几种情况都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因明学中认为正确的定义应远离三种过失:不遍、过遍和相违。目前的讨论主要是涉及到远离相违(不可能)的过失。以排除过失的方式来建立自身,这很方便。这就是以无欺的心识来定义量也是如此。所谓正确,也就是要排除过失。

下期内容预告

下一篇中,将继续就量的定义展开辩论,有些人认为这个定义仍存在两方面的过失,一、因为依靠名言(包括声音、文字)而起的名起量也能得到对境,但这与心识并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定义仍不全面;二、若无欺之识是量的法相,因为已决识也不欺惑外境,而已决识却不是量,这说明这个定义又过于宽泛。那么,法称论师是怎样回答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上)》的PDF电子书链接
《释量论·成量品释》麦彭仁波切造 索达吉堪布译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视音频课程 索达吉堪布讲

相关文章

  • 揭开心智的奥秘——量论初探(2)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这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 揭开心智的奥秘——量论初探(1)

    量论的开创者——陈那论师 公元440年,古印度羯陵伽国(Kalinga)森林深处的一处山崖洞窟里,居住着一位名为陈...

  • ◆唯识论:揭开意识的终极奥秘

    译文:识性(觉知力),延承了灵性(灵力,比如人的心灵具有灵性),附着于物体(物体,比如人的意识附着于大脑)。高等觉...

  • 教会所蕴藏的奥秘

    教会所蕴藏的奥秘——真理的见证 教会固守真理的奥秘,神的儿女乃是神奥秘事的管家(林前4:1)。神将千古的奥秘揭开并...

  • 揭开箴言的奥秘

    “我所测不透的奇妙有三样,连我所不知道的共有四样:就是鹰在空中飞的道;蛇在盘石上爬的道;船在海中行的道;男与女交合...

  • 初探心灵的奥秘

    常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自己与他人相处时的想法,跟独处时的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有时甚至类似于根本上的差异。 特别是当我...

  • 量论初探(6)——创世者的幻灭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shiva)有众多的名称,大自在天(Maheśvara)是其中之一。信徒们认为他是世界的...

  • 量论初探(8)——名不符实

    人或事物的名称和对应的实际情况之间可以归纳为四种: 意义相同、名称不同; 名称相同、意义不同; 意义和名称都不相同...

  • 量论初探(4)——客观还是主观?

    客观,还是主观? 人们常会用“主观”和“客观”来对一些观点来进行评价,把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事物认为是客,而把观察者...

  • 量论初探(3)——名起量和已决识

    现存的最古老的逻辑文献是古印度医书《遮罗迦本集(Charaka Samhita)》中的部分篇章,遮罗迦(Carak...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开心智的奥秘——量论初探(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xd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