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筋瘦壳
这个词形容人瘦。普通话里形容人瘦,怎么说?古雅一点,叫“瘦骨嶙峋”,通俗一点,叫瘦得“皮包骨头”。很夸张,仿佛一幅写意画。与之相比,“干筋瘦壳”则像工笔画了。
“干”字让人想到“葡萄干”和“牛肉干”之类的食品吧,原本珠圆玉润的,被脱水、晾晒,就变成易于运输、保藏的干瘪之物了。“筋”呢,什么意思?二者得联系起来理解:干得只剩下几条筋了。“瘦壳”的结构与“干筋”相同,意思是:瘦得只剩一个没得任何内容的空壳了。
儿时在乡下,那时天灾人祸,吃饱肚子很不容易。记得大人细娃都唱过这么一个童谣:“干筋筋,瘦壳壳,一天要吃八缸砵。”嘲笑那些傻吃傻胀、吃饱了不晓得放碗的人,意思是,吃了那么多,身上却又不长点脂肪出来。其实,回头看,那个年代油水少,碳水化合物进口再多,也只是撑个肚圆而已;而且,越吃越处于饥饿心理的困扰之中。
那个年代,老朋友见面寒暄,除了问候“吃了饭没得”之外,接下来就是说对方“长胖了”,那不一定是事实,但肯定是客套正确的恭维呢。而今绝大多数国民都已经脱了贫,过了温饱线,自古“天府之国”的巴蜀大地也不例外,因为营养不良而“干筋瘦壳”者少了,因为营养过盛、营养不均衡而导致的大腹便便者,逐渐多矣,当“长胖”不再是问题,减肥才是时代主旋律。
所以,亲戚故旧见面寒暄,如果还有人恭维你“长胖了”,那一定是来自于五十岁以上的长辈。你必须理解他们,不要怪罪他们,因为他们的童年经受了上个世纪那场史上最大的饥荒,他们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个传奇!
不忌生冷
我以为,人总应该有所忌讳的。有忌讳,才有敬畏,有敬畏,才有坚守。毫无忌讳的人,吃蛇不嫌长短,行事不讲规矩,也许会勇往直前,像个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杰,但是,更多的却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流氓、杂皮、二杆子。
“不忌”好懂,就是“不忌讳”“不顾忌”,难在“生冷”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它自然指的是食物。比如,你去看中医,医生开了方子之后,会告诉你忌油腻、忌生冷。意思就是说:在服药期间,不能吃大鱼大肉,吃得个油嘴滑舌的;也不能吃生的冷的食物,吃得肠胃阻塞、消化不畅。
但是,以上所说只是这个词的词源本义。在巴蜀百姓嘴里,更多的时候,用的是却它的比喻意义。比喻什么呢?举个例说:“幺吵吵是个不忌生冷的人,什么话他都一张嘴就说了,不管你受得住受不住。”(出自沙丁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它比喻的就是:只顾自己,毫无顾忌。
这与“四季豆不进油盐”一样,都是从川菜实践当中提炼出来的词语。巴蜀百姓的身体活在色香味美的川菜中,精神活在川戏里。要懂得这一方水土以及这一方人,非得吃吃麻辣川菜,烫烫波涛汹涌的火锅,然后打着饱嗝,进戏园子听听敲得个山响的川戏锣鼓……
【若有所思】干筋瘦壳•不忌生冷(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八十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