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吴相对论。直面恐惧(下)》这一期节目里,两位主持人有以下谈话:
吴伯凡:我们从小接受恐惧的教育,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各样的惩罚笼罩着我们,用这种恐惧来规范我们的一些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它是有效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它就会变成一种心智模式。我刚刚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工作以来,从来不少于两份兼职工作。就是说他在做任何一份工作的时候,还要做至少两份兼职工作,他觉得钱不够,其实他挣的钱也算可以了。弥浸在他内心的恐惧使得他产生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方式,他做任何事情,唯恐有漏洞,想得特别周密。他到北京来,想买套房子,他就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北京的地图,研究个遍,看各种各样的地产分布的总地图,挑来跳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弄了半天,在北京房价很低的时候,他没买,因为他觉得买哪一个地方都可能出问题。后来,房价开始涨了,首付他已经交不起了,他就再拼命挣钱.....终于能够交得起首付了,北京又限购了,所以他至今还没有在北京买到一套房子。一旦恐惧作为一种心智模式笼罩你的内心,在投资上,在职场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会给你造成种种障碍,给你造成的损失,你是很难估量的。
梁冬: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拿了九十九分,父母说,不行,为什么不拿一百分?在这样的父母的严苛要求之下,我们做每件事生怕出现问题。当然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尽量不做。所以,很多内部作为,是对完美要求之下的一点点不完美的恐惧带来的,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不能成为优秀创业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观察过不少具有所谓“完美主义”或者自称是“完美主义者”的教师和学生,我感觉他们大多是好学生出身,比较听话,而且是“被吓大的”。也就是说,从小家长和教师就不停地用失败来吓唬他们,他们的“追求完美”只是基于害怕“事情不好弄”的一种防守姿态,并不是真正的积极进取,更不是创新。我手里没有统计数据,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印象。不过我想,有兴趣的人可以做一个调查。您找一些自称“追求完美”的教师,还有追求完美(比如非要考100分)的学生,询问一下他们为什么非要“完美”如果不完美,会怎么样。如果发现他们“追求完美”的动力主要来自恐惧,那说明完美主义与恐惧心理之间确实有内在联系,至少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的完美主义者是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完美主义是吓出来的、。
此事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启发是:不要总是吓唬孩子,不要逗他们追求所谓“完美”出于恐惧做事情,当然也可能做得很好,甚至做的无可挑剔,但是要求让这种人超越他人的要求,超越规范,拿出创新来,那就很难了,。因为创造者最大的敌人就是恐惧,而创造本身就意味着突破和否定眼前的“完美”已经完美的事情是无须创新的。恐惧主义,完美主义,是创造性的敌人。国人创造性不足,很可能与我们的恐惧主义教育有关,被吓大的孩子,其心智模型与创造精神不相容。
读后感:本文涉及第一方面我觉得是与完美主义不相干的,这个年轻人不是出于恐惧和完美主义,而是没有经济头脑,没有理财的意识。其实和我一样,在之前的生活学习中,根本就没有理睬和经济常识,因为学校没人教你!身边也没有人告诉你。无从学起,要是能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财富的原始积累,然后通过理睬,开始增长财富,知道通胀的道理,大胆的去贷款买房子,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而文中类似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追求的也许是享乐,月光族,没有为今后打算的意识。而从这两天我看的理财方面的书籍和信息来看,确实有规划的人,能够越早理财的人,那么将来的人生会相对越轻松。所以我的个人想法是:无论是处于那个阶段,一定要去接触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尽早规划,把手中的资产至少能保值下来,或者甚至能“钱生钱”这不是功利主义,是生存的需要!而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财富观,懂得如何去处理金钱,好像一本《穷爸爸,富爸爸》的畅销书还不错。很多幼教专家学者也谈及过这个问题,理财能力在现在和将来是必不可少的!!
而完美主义是镜花水月,可遇不可求。昨天在看《奇葩说》有一期刚好谈到“父母是否给孩子定制完美人生”,这个是大家一边倒的事情。谁能说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谁知道什么是完美人生?所以生而为人必有缺憾,失落的一角反而是我们的一种成长的动力!
无论世道如何艰辛,社会压力如何巨大,我觉得还是需要更自信一点,不要把时间光花费在胡思乱想上,还是可以去做出实际的行动来,学会时间管理,制定目标,并为之努力。过程比结果重要,只要找对路子,立足社会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