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教育阅读意在说明,教师的阅读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目标的,指向的是丰富、润泽、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我试图以自己的阅读经历来探讨和展现一名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二、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有如爬坡,可能读懂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只有这种有坡度的阅读对教师的成长才真正有用。
>> 非经典不读。
>> 有坡度的阅读。
>> 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
三、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
常有教师朋友问我:“您什么时候遭遇了教师生涯中的高原期?您是怎么突破这个高原期的呢?”我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所谓的“高原期”。因为当我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似乎总能找到自己的“短板”
那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床头上的书,始终以无言的方式陪伴着我。每当有些茫然和无所适从时,我选择更深地沉入到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提炼之中。
书目推荐:
>>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闫学老师的成长史:
>> 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我的成长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我的成长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我的成长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其实,这也不是“历史”,因为一切正在进行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些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坚信,只有在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框架中,一个优秀教师才可以真正地站立起来。
>> 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
>>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
四、重视阅读习惯养成
>> 如果说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是一种对思维和知识背景的挑战,那么,阅读人文领域的书则常常会有一种内心被击中的感触和温暖。
>> 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
>> 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而在寻找、挖掘这些宝藏的同时,我们不但会心存希望,而且会找到做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 从学员们加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我便要求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最重要的研修方式,阅读应该贯穿研修的始终。因此,我们提出了“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这一观点。所谓本源性研修,强调的是阅读是教师研修的根本与核心,也只有阅读能够真正从源头上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 我要求他们读就要读这些有坡度的书、经典的书,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真正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自然,读这样的书不像读时尚杂志那般轻松愉快,对此,他们也痛苦过,焦虑过,犹疑过,但是没有放弃过。
五、为什么读书
谈起读书这件事,也许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书?读书对我的教师生涯,乃至对我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1967年,95岁高龄的大哲学家罗素在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正是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哲学家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义和源泉。
>> 教师读书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老子的《道德经》、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再到国内外大量的儿童文学经典,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长期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着我的知识结构,使我逐渐拥有了开阔的胸襟和自由的思想方法,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比较敏锐地看清楚问题的实质。一句话,我作为教师的专业“底气”在阅读中逐渐厚实了。
六、读书与写作相结合
>> 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我看来,读书与写作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就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而言,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会引发有深度、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许立足于我们自身,也许是对教育的宏观或微观的思考,抑或着眼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那些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不至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
>> 我们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而这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如果说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
>> 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首先做大量的读书摘记,然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或长或短的读书随笔
七、教师读书,要有所选择,更要坚持
>> 要选择那些值得阅读的书去读,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构成挑战的书。大体说来,有一定难度,内容或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能够引发思考、开阔思路,或者导致困惑的书都值得阅读。
>> 有时,我们读不懂一本书,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方面的不习惯,也许更可能是知识背景的问题。因此,面对一本自己读不懂的书,不应该轻易就放弃,如果你一直反复阅读此书,也许就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渐渐地读出了个中真味。我想,这种阅读坡度的降低,当然不是书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我的阅读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八、读书,必须要会读。
>> 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在爱读书的教师群体中,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并非每一个爱读书的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比较出色的成就。我想可能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该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他虽然大量阅读了,也可能各个板块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但却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读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了。
九、 为什么好书值得重读呢?
这主要是因为每次重读一本好书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不断重读一部经典作品时,会发现它“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
>> 一本真正经典的书,似乎可以与我们一起成长,因为它的层次远远地超过你,不但在你最初读它的时候超过你,在很多年以后你再读它的时候还是超过你,值得你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 好书要重读,除了书本身的缘故,恐怕还有读者的原因。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理解也会不一样。对于有些初读时感觉阅读坡度比较大的书,如果读者能够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这种阅读坡度自然就会不断降低;对于那些堪称经典的书,由于它们极具创造性与可读性,同时又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也许初读时我们只能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领略其中某一个迷人的侧面,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本身发生了变化,在不断重读它的过程中,我们眼中的这本书,以及书里的他和她,还有那些当时不曾留意的细节,某一个动作、眼神,某一只杯子所处的位置,杯子上的花纹,一声叹息,一丝隐秘的犹疑……似乎都充满了新的隐喻。这就是重读带来的欣喜。
>>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十、阅读,要克期。
>> 所谓克期,指的是一本书拿到手里,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读完。
>> 只要确认这本书是值得读的,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避免上述情况就可以实行克期阅读,给自己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限,要求自己在这个时限内读完。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奖惩机制。
十一、读书、一种修养
>>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依然是一个寂寞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读书中都不免劳心劳力,于是知识就或多或少带了些苦味。我们读得越多,对人生的理解越深刻,越感到人性的复杂;读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浅薄与可怜。当我们在读书中经历了几个轮回,与现实中自己的酸甜苦辣相混合之后,留在心底的这万般滋味往往会让我们怅然若失,浸满忧伤。而这,正是一种历练,是教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也许,这正是周作人所说的,“但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
>> 我们读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忍不住要为他丰富的学识而感叹。他几乎称得上博古通今,翔实的资料往往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纵贯中西。单就这个特点而言,散文写作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之内,恐非周作人莫属。
推荐——周作人《灯下读书论》
十二、 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
闫学工作室研修内容:
磨课,阅读,写论文,做课题,设计、开发自己的语文课程……
>> 假如没有阅读作为一个教师的精神底色,所谓磨课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操练;同样,假如没有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做教科研、开发语文课程以及教育写作、教育反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把阅读称为一种本源性研修。
>> 某一个教师上的某一节课,实际上表现的是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学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可能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达到的效果。
>> 当有人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是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备出这么一节精彩的课时,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是:用终生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对今天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
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他是用终生的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通过不间断地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是用终生的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通过不间断地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他从来不把自己囿于教材和教参中,他甚至完全超越了教材与教参,因为教材和教参仅仅是他知识视野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他的课堂上,他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不仅教给了学生某些知识,而且他完全可以照亮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这样的教师,就是像那位历史教师一样,用一辈子备了一节课,备了每一节课。
十三、阅读,由点到面的过程
>> 台湾学者唐诺曾说:“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这种“叶脉似的阅读”,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基本的阅读方式,如果长期践行,将受益匪浅。
>> 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插图]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盘古开天》等,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于“天问”。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的匮乏,人类对于风云雷电、四季变换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常怀敬畏之心,做出各种猜测和设想。于是,关于这些自然现象的神话传说应运而生。
十四、教育理论书推荐
>>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相对来说,这些书篇幅不长,论述方式比较生动活泼,可以算是世界教育史上公认的值得阅读的教育经典入门书。
>> 新教师还要读一些能够让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加精深的书。
十五、 为什么不能只读教育书
>> 有兴趣地阅读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教师来说,阅读是一种“训练”和“准备”,绝不能只凭兴趣。事实上,真正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教师和学者,无不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 忽又想起了胡适讲的一个故事,极为有趣: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在灯下读小说,油灯装有油,但是灯芯短了,油灯就不亮了。这时他读小说正读到关键处,不能放下,怎么办?他忽然想到《伊索寓言》里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决定加点东西到油瓶中。可是加什么呢?他是懂化学的,于是加水于灯中,油浮了上去,终于碰到灯芯,油灯又亮了。
十六、为什么要读经典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当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
这是伊塔洛·卡尔维诺认可的经典作品,十分形象、有趣的比喻:一颗剥不完的朝鲜蓟,不断地在我们面前展现新的层面。而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重要特征。
>>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插图]……
>>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
>> 他是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
>> 杜拉斯的《写作》和《情人》 。
>> 他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
>> 是泰戈尔《新月集》 。
>> 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 。
>> 他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
>> 他还是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还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还是凡高的《亲爱的提奥》,还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还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十七、 也要读一读二流的书
谈了那么多读经典书籍的好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呼吁“非经典不读”,其实强调的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值得阅读的书籍上。但这是否意味着一个阅读者终其一生都只是阅读这些经典的书呢?我以为不然。读经典的书需要漫长的过程,但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必要读一点非经典的书,比如二流、三流的书。个中原因可借用台湾学者唐诺的话来说明:
>> 我以为台湾应该到了大量阅读“二流好书”的时候了,因为只读最顶尖的寥寥好书,是标准的业余性阅读的象征,是幼年期阅读社会的象征;开始往更广大的下一层书籍去,才是专业性阅读的建构,个人的实践是如此,社会整体的实践亦复如此。
>> 在阅读人文书籍、教育理论书籍和专业知识书籍时,在阅读了那些经典好书之后,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再读一些其中的“二流好书”,尤其是对同一作者,把该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书尽可能地全部阅读一遍,可以比较全面充分地把握其思想、观点的发展脉络,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更加卓越的思维与判断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到《帕夫雷什中学》,再到《公民的诞生》和《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最后到《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 对于一个致力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阅读者来说,把一位作者所有的著作都读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原则和研究方式。
>> 在阅读中学会判断“一流的书”和“二流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阅读的重要收获。
十八、 怎样读一本有坡度的书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读不懂一本书,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的不习惯,归根结底是知识背景的问题。林语堂先生甚至说:“须知世上绝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插图]那些“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之类的书姑且不去管它,一本书若真读不懂,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其实还是读者的知识背景出了问题。
>> 林语堂先生甚至说:“须知世上绝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
>> 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的。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得懂这本书。所以要读懂这本书,便要读旁的许多书了。先读的许多书,好像是种工具。不读书便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
>> 也就是说,我们遇到读不懂的书,应该首先以这本书的内容为核心,读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书,这许多其他书读懂了,就掌握了一些读懂这本书的工具。
>> 其实,从一本书走向另外一本书,乃至于走向另外许多本书,就是一个不断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背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接近了这本坡度比较大的书的实质与真相。一旦真的抓住了这本书的实质与真相,我们就站到了一座更高的山峰上,从而得以看见更远的风景。
>> 我们阅读一本坡度比较大的书时,可以有选择地读一些章节,不一定每一页都读。
>> 我们阅读一本坡度比较大的书,本身就是对自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认为你付出了心力就一定能够完全掌握。
十九、 怎样写读书随笔
>> 一个不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思考的教师不是真正的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不应该惮于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 将阅读与现实生活相链接展开写作。
>> 将阅读与教育实践相链接展开写作。
>> 这类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随笔一直是我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感觉从中受益最大的一种写作。
>> 将阅读与个人体验相链接展开写作。
>> 在写作读书随笔时,我喜欢将自我放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我”呈现在文字中时,文字会变得更有温度,更具现场感与真实感,因而也往往更加动人。好书总是会与读者形成对话,触动读者内心的那根隐秘之弦,
>> 我的读书笔记大概分为三类:文摘类、概括类、随笔类。其中,文摘类和概括类又划分为三个小类:教育理论类、学科专业类、人文视野类。在内容分类的基础上,我还按照年份分别保存,以便比较清晰地看到自己这些年的阅读轨迹。这样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后期的查找和检索。
>> 比如,我摘抄的内容必须符合这样一个原则:阅读时一定是让我眼前一亮的语段。这些语段也许观点比较新颖,过去闻所未闻;也许以前对某一个问题有长期的迷惑,这段话让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也许以前对某一个问题已经有初步的判断,但一直没有找到有力的佐证,而这段话让我如获至宝……一般来说,面对这样的语段,我都要原封不动地摘抄下来。另外,为了今后查找与检索方便,摘抄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我一定会在每一个摘抄的句段后面详细注明出处,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今后的详细核查。
二十、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闫学小时候的阅读经历:
>> 家里的小人书渐渐增多,一系列《聊斋志异》小人书和几十本《三国演义》小人书都被我买了回来,还有不少以古希腊神话和中国民间传说为素材的小人书,最辉煌的时候竟达到了近三百本,算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那个一斤猪肉只要六角钱的年代,真难为了一向勤俭的母亲,竟对我如此纵容。于是,在同龄的孩子之中,我成了一个必须巴结的对象——哪个孩子不想从我这里借几本小人书看看呢?谁能拒绝《田螺姑娘》和《牛郎织女》?谁又能不喜欢《大闹天宫》和《小兵张嘎》呢?
>> 尤其是对于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孩子们的教育,他认为不是靠没完没了地补课,也不是靠没完没了地做习题可以做到的,而是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开启智慧,让他们学会思考;对于那些在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孩子,他认为阅读是治疗他们心灵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来《爷爷一定有办法》可以解读到这种地步:这是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结尾。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为书中所表现的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深深地折服。这本书向孩子们传达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自由地想象和创造的力量。它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想象,都可以创造。即使一无所有,我们还是可以展开思想的翅膀,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能够具备多少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业成绩,他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乃至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
>> 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喜欢阅读绘本和比较浅显的、能回应儿童好奇心的科普类书籍,
>> 儿童的阅读书单也要尽量保持完整的结构,书目的内容、题材、体裁、作者国别等都要多样化,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孩子从阅读中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使孩子的知识储备与阅读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孩子的阅读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从而发现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发扬光大。
>> 教师和家长要在与他同龄的孩子中做一些调查,看看同龄的孩子都喜欢阅读什么书,从中可以大体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也尝试读一读这一类书,让他与同龄的孩子能够找到共同的阅读话题,拥有共同的生命成长密码。同伴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要让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独自阅读一本书可能很难,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同伴正与他一起阅读某一本书,他阅读的力量就很可能会被激发起来,从而逐步走上阅读之路。
>> 其实,一个家长和老师如果能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朗读一本书,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基本方法。
>> 《一千零一夜》中宰相的女儿之所以避免了其他女人的噩运,不仅在于她讲的故事情节动人,还在于她高超的讲故事的技巧,使她成功地吊起了国王的胃口,永远让国王欲罢不能。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国王从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性的启迪与教化,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凶残、蛮横的本性。对于儿童也一样,我们给他读一本好书,能够使出浑身解数,让他欲罢不能吗?
>>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给孩子们朗读童话,还非常注重引导孩子们自己创作童话。他认为创作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最有趣的、最富有诗意的创造性活动,也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说给孩子们朗读童话是一种心灵的哺育、语言的熏陶,那么,帮助孩子创作童话则更多的是一种语言的活用与智力的发展手段。
>> 因为创造鲜明、生动的童话形象是儿童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步。自然,没有这个第一步,儿童就不能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
>> 要帮助一个学习困难生,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便是阅读,要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持之以恒的阅读。
>>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二十一、 教育学生尊重书籍
我给小朋友上阅读课的时候,除了指导他们阅读书籍本身的内容,组织他们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他们要懂得尊重书籍,尊重作者,尊重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智慧和劳动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基本的教养,否则就谈不上对阅读的热爱。
比如,我每次给小朋友上绘本阅读课,都会在阅读一本书的封面时引导小朋友不光观察封面上的图画,还会请他们重复读一读印在封面上的作者、译者的名字,还要了解是哪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
>> 比如,我给小朋友读书时,会告诉小朋友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你是不是爱它,爱它到什么程度,它是有感受的。如果你非常爱一本书,你就要让它保持整洁、美丽。所以我会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示范如何翻动书页,怎样翻动书页才会避免在书页上留下折痕和污迹;我还会告诉小朋友们,书签、腰封与书籍自带的导读册都是一本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丢弃,应该让它们一直与这本书在一起。
>> 构建班级图书馆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学会从阅读中寻求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阅读带给他们的持续的发展力,开启孩子的智慧,是推动孩子阅读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应该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具体的行动中。从学校教育这个层面,除了建设拥有丰富、美好藏书的校园图书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来构建班级图书馆。
二十二、闫学读书感悟
>> 没有大量的阅读,讲课的方法就可能比较笨拙,效果也不会好。
>> 这个问题促使她阅读了大量西方美学、文艺学的书籍。
>> 而在细读教材、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闫学发现了许多不曾留意的问题。例如,叶圣陶的许多文章入选了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但她认为叶圣陶的《瀑布》一文写得并不理想。于是上这节课的时候,她没有将之作为经典的范例来教,而是告诉孩子写瀑布写得最好的是谁,好在哪里以及具体的理由。讲郑振铎的《燕子》一文,她明确提出,入选教材的版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文的神韵,已经不是郑振铎本人的东西。巴金的《鸟的天堂》也改得没道理,画眉鸟在枝头上“唱着”被改成“叫着”,明显与后面的“那歌声真好听”不搭配。
>> 如果我们真想使自己也成为像闫学一样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从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力入手,探寻解读文本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最后磨练出自己的解读艺术,这才叫善于读书。
二十三、 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把完善知识结构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
>>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的写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因此,我认为目前语文教师最迫切的是系统学习一些经典的文本理论,以西方文本解读理论为主,包括诠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等,同时借鉴国内历代有价值的文艺批评成果。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些理论非常复杂,彼此交织,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比较多的精力,才能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注意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相信经过了这样的系统学习,教师朋友一定可以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