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5清明节星期五晴
寒食节、清明节由来
早在2600年前,重耳为躲避父亲献公和兄弟惠公的追杀,被迫与众亲信逃亡在外。十九年的时光像一把梳子,梳理出几位仁义的臣子,介子推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逃亡的路途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况常常发生。
就在那逃亡生涯开始,重耳不习惯野菜充饥,直至饥肠辘辘饿昏于路旁之时,介子推把重耳揽入怀中,掰开重耳的嘴,一口一口喂下野菜熬的肉汤。重耳转醒叭叭嘴,喝下肉菜汤精气神有所恢复。他忽然想起,这荒郊野外,野菜都稀少哪儿来的肉汤呢?一问才知这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和野菜熬出来的肉汤。重耳流泪地说:“我这逃亡不知到何时何地是个尽头,你的大恩不知以后能否报答!”介子推也涕泪道:“因为你的贤德,晋国将来需要你这样的贤君当值,我割块肉,我不希望你报答我个人,只希望你能善待天下百姓勤政清明。”
重耳与介子推等几位,患难与共历尽艰辛,在秦惠王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励精图治勤政清明,开创兴盛百年的基业,位居春秋五霸第二位即后来人称晋文公。
大治而后的晋文公在封赏之时却忘了介子推,大臣一提点,晋文公深感愧疚,发贴邀请介子推入朝。想不到介子推和母亲在家编草鞋艰难度日,他的邻居打抱不平:“想当初,你与大王同甘共苦,割股奉汤,大王苦尽甘来,现坐享天下,你还不去领赏?”想不到介子推回应道:“大王兄弟几人中,算大王最贤,他应份领治天下当之无愧,我耻笑那些争风吃醋的人邀功请赏。我宁愿终身编织草鞋度光阴,也不愿去请赏。”他的母亲也很支持介子推的意愿,于是母子归隐绵山。
晋文公想尽办法传信无果,只得派大臣上绵山寻找,而这位大臣竟然三面放火,意欲留一面让介子推下山。又哪里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草木化为灰烬,也不见介子推出山,后来发现介子推与母亲背靠柳树站着被烧死。有人发现这棵树有个树洞,洞里有块布片,上有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涕泪诏告天下:绵山改为“介山”,葬介子推母子于介山,并修祠立庙岁时祭祀;又诏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寄托衰思,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即是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穿着素服,率文臣武将登上介山,发现介子推和母亲背柳而亡的那棵烧焦的大柳树竟然奇迹般死而复生,枝繁叶茂,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清明志向,联想到当日清明之气,便赐封眼前的大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便逐渐演化为以祭祀为重的清明节。
地方风俗
清明祭奠先人可见由来已久。
今年4月4日为寒食节,4月5日为清明节。
1,寒食节这一天,皖西南几个县市又有一个传统,这一天不祭祖。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特定的地方约定。因之这一天听不到鞭炮声响。
2,“社清明”。祭奠先人,皖西南还有一条约定,即“新坟不过社。”意思也即清明后至第二年“春社”(春社:五戊为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期间逝世的人,后人选择春社前祭祀,俗称“社清明”。“社清明”仪式化浓重,所有有来往的“上香供”有血缘关系的亲戚都必须前往,携带香纸鞭炮及“清明果”水果糖,各人回家必带回水果糖和“清明果”,俗称分吃了这些果、糖除能保佑平平安安全家还能旺旺向向。
3,清明节祭扫挂长龙。随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清明节期间,尤其是3月21、22、30、31、4月5日这几个双休日节假日,公路上长长的车辆队伍贴着条幅,各姓氏宗族祭祖的车队络绎不绝,这是清明祭祖集体大规模活动 ,特別是公墓及各宗族祠堂的路线上,来来回回的拥挤着车队长龙。一年一度,路远路近的宗亲们借机欢聚一堂,或饭店或祠堂里依照辈份坐席,畅言各堂口分支历史,讨论宗族中重要事务,增进了友谊,联络了感情,一代传一代形成传统文化。
4,清明节祭扫约定。前十年祭祖我们携带一块带骨头的肉,一条鱼,一碗饭坯子,拎着茶瓶和一瓶最简单的白酒,香、纸、冥票、金银元宝、鞭炮,砍柴的刀子,一把锄头。每到一处,先清除坟头及周围的枯草小槎,清除坟前障碍物,清理坟墓左右出水沟,有野猪拱了还要培土,挖一棵茂盛的草皮子放在坟包顶上,砍一根黄荆槎穿着手剪的彩标,再摆好祭品,烧纸叩头,三奠茶,三盅酒倒在石碑的三方侧边,并及时收扰祭品,延迟了有恐出懒子孙。没有黄荆槎就砍根竹棍也可,据说,黄荆槎插活了,墓地风水极好,子孙兴旺。
5,出嫁的姑娘忌讳过年请祖祭祖,姑娘清明回娘家祭祀先人又是值得褒扬。
6,清明祭扫新风尚。肉鱼饭茶酒早就省略了,有讲究的备上苹果柑桔香蕉等水果,买几束鲜花摆在墓前,香纸鞭炮是违禁品,因之也逐渐减少,这也是血与火的教训逼出来的。
可就是有一样,大部分人选择购买塑料标和塑料棒花,也只几年工夫,坟头上这些垃圾堆积起来了,令人厌恶。特别要提醒的是,市场上有纸标上市了,何不买环保的纸质挂标。
“做清明”即扫墓,这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但“做清明”总缺少年轻一代,这也是一种意识淡薄造成的,年轻人总欢喜网络,崇拜外国“洋节日”,我是不苟同的。
家乡这块,特别是大路边屋边一些老坟,清明节期间过来过去的人常常指指点点,谁家的坟,碑在那儿,可子孙后代不见踏脚跟,人说,瞎黑养了一忘恩负义的儿孙;谁家坟头高高的,年年纸灰多厚,“大旗”飘飘,人说,那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7,先人扛“大旗”聚餐。清明上坟,坟头添土防止水土流失,坟头插标不过午。家乡这块相传,祭扫祖墓所插的纸质标又叫“大旗”,在清明节午时以前插标,先人可扛上“大旗”进行集体进餐,没有“大旗”的先人只能充当“看瓜”群众。因此,做清明应在午时以前结束,也即下午1点以前。几千年形成的地方风俗,所以清明日这一天下午就听不到鞭炮声,一年一度的祭扫活动落下帷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