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重庆晨报的文章,看到一个标题《史上最艰难抉择!微信叕悄悄来了大动作!你想从微信上彻底消失么?》,巨长的标题,可我还是好奇地点进去了。说的大概是,现在个人微信号可以永久注销,比清空朋友圈、清空好友、卸载微信更狠。
我不禁回忆了当初开始用微信的原因。如果岁月这把杀猪刀没把我的记忆阉割或变形,我想自己用微信的初衷便是,朋友方便联系我。当然,这里的朋友是当初关系很好的,毕竟我一个很懒的人,不会为了很一般的朋友去麻烦自己。
我用微信有一个习惯,不定期会把朋友圈的状态处理一下,有些设成私密,有些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然后删去,有些直接删去。追究这个习惯是如何养成,恐怕是来源于一种心理:现在的自己会嫌弃过去某个阶段的自己。或是认为无聊,或是认为幼稚,或是认为傻X……大概,有些人,总不想把自己都嫌弃的一面暴露出来,像个滑稽的小丑,在众人面前可笑地张牙舞爪。
后来,微信推出了可设置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的功能。有最近三天,有最近半年,还有全部。所以某些“顿悟”后的人,选择了最近半年可见,一些人选择最近三天可见。当然,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我也曾设置最近三天可见,然后不久就有朋友私信来问:怎么了。他们以为我可能受了什么刺激,实际并没有,但有原因却是事实。最后,我取消了最近三天可见,改成了最近半年。我想,像我这样发了大量朋友圈的人,应该不会有人耐心到翻至我半年前的状态。所以我的“最近半年”可见,也差不多相当于未设置。
人们发朋友圈动态,理由也是各异。有的人为了炫耀,有的人为了存在感,有的人为了展示自己,有的人纯属无聊……朋友圈,俨然成了一个虚拟的小社会,尔虞我诈,嘘寒问暖,声东击西,呼天抢地等等,应有尽有。一个简单的“桃心”可能成了检验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标准,其实,也许是别人顺手而已,甚至是不小心的触碰。而没有点赞,真的可能是消息太多,没有看到。有人说,可以点击头像去查看某人朋友圈,其实不那样做,也并不能证明某人不关心你。
发了朋友圈,日积月累,某天会突然发现,状态多得自己都不想去翻。有些人不在乎这些,置之不理,有些人顺手的时候删除几条,有的人集中删除某些时段的状态……之前不是提到吗?可以设置查看范围。但我相信,有些人会因为和我类似的原因,选择删除或者设为私密。肯定有人觉得这种做法可笑,我也不做过多议论。
既然发了朋友圈,为何又有之后的设置私密,删除的操作呢?我仅从自己的理解简单谈谈。前面其实已经提到部分原因,有些人会嫌弃曾经的自己,然后把过去的信息隐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关于一种仪式感。
人们总喜欢说告别,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可又觉得嘴上说说有些单调空洞,于是找一些实际的行动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举动就是把朋友圈的状态私密化或者删除。有些人会悄然地进行这件事,有些人会在完成仪式后附上诸如“告别过去,加油!”这样的话。仪式,成了一剂强心针,让人清醒,让人觉得获得动力。通过仪式,重获新生,的确振奋人心,可一个又一个的仪式,也会让人开始怀疑自己。
删除状态是仪式,清空朋友圈是仪式,清空好友也是仪式。只是以前没有注销微信号的功能,所以它依然在那里。也许某一天,一个人释然或者触景生情,又忍不住小心翼翼地输入账号密码,登录那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微信号。难道不可以重新申请一个号码?恐怕,有一部分人永远不会明白某些人的念旧情怀。世界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大家可以不同,能相互理解,又可以互不理解;可以赞同,反对,可以喜欢,厌恶。
我以前听过抱怨:“为什么不能销毁微信号。”我想说,现在成了现实,你未必下得了手。至少,我自己是下不去手的。我曾经删过状态,清空朋友圈,但真让我永久注销微信号,有极大难度,毕竟是属于那部分“念旧”的人。我写朋友圈状态,有大部分原因是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记录,某一天看了本怎样的书,突然产生怎样的感慨,偶然发现一处有趣的风景……我会不定期把过去的一些状态整理到一起,当做过去的日记保存起来,也许公之于众,也许独自观看。
说到告别,仪式固然重要,可事实上,我认为,认识更重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症结所在,仪式才能成为仪式,否则便是藕断丝连,装腔作势。“自欺欺人”是一位魔鬼,掌握着催眠的本领,让人在梦幻与现实中迷惘,陷入“庄周与蝶”式的困局。
想告别过去,想舒缓心情或者发泄,不妨开始写作,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你可以在简书上写,可以发布出来,也可以设置私密。而且不用排版,省了不少事。当然你如果不幸碰到情感上的问题,也可以写好,投稿给谈情说爱专题,我在这里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