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注(第五章)原创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9:39 被阅读143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篇仍以“天地”类比“圣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仁”就是慈爱,仁爱,代表特别的一种倦顾与关爱,是有差别的,有等级的,是有意志和针对性的,“仁”是排他性的,只对“仁者”开放,对所谓“不仁者”则是放弃和打击,天地不仁,就是不可強分“仁”与“不仁”,“道”是无意志的,是无意识的,它并不能因为有“狼”的存在而不满,也不可能因“羊”的遭遇而感伤。

此章,仍然在劝人们不要人为的去划分善恶是非,不要以个人的喜好去理解世界,人都认为马粪很臭,但粪虫却当作天堂,西施很美,但对“鱼”来说绝无沉鱼之色,对“雁”来说更无落雁之容。

正是因为有了人为的“爱恨情仇”,“是非善恶”,“成败得失”,才有了离群的失恋者,有了有恃无恐的作恶者,有了成功者的肆意妄为,也有了失败者的捶胸顿足。

任何人为的举动都昰多余,毫无必要的,是伤害“道”的,遵“道”而行才是世界之福。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新注(第五章)原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篇仍以“天地”类比“圣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 《道德经》新注(第二章)原创

    “天下皆知美之美,斯丑矣,皆知善之为善,斯恶矣”。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也就产生了,因为“美”是相...

  • 《道德经》新注(第七章)原创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什么天地一直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天无...

  • 《道德经》新注(第一章)(原创)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之一,自成书以来,历代文人都争相为其作注,从王弼,河上公到苏辙,再到陈鼓应,张舜辉,可...

  • 《道德经》新注(第六章)原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能够生育的母性存在,母...

  • 《道德经》新注(第三章)原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在此处将“民争”,“民盗”,“民乱”的原...

  • 《道德经》第五章简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竭,不如守中。 ~...

  • 【道德经】第一章:妙,不可言

    面对面诵读《道德经》活动第四次,正式开始逐章讲解《道德经》原文。 1 我注《道德经》or《道德经》注我 我读《道德...

  • 道德经

    2500年来,“御注儒释(皇家作注,儒家解释)”已令道德经面目全非!不能滥读。 道德经有一百多种版本,一千多种注...

  •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本文是独孤豹原创文章,如有转载敬请说明。细读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独孤豹。 《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了一句名言“天地不...

网友评论

  • 生身于世:美之为美斯恶矣
  • Michelle9Y:有这么很少的一些人,从古早历史时期而下,研究大道和规律,体证人天本一。如您所说,遵道而行。
    也同样应大道规律,面对现在这个物欲横流迷失本性的人世,开门普传。
    有兴趣就看看。 http://www.wendaozhixiu.com/?fromuid=1428

本文标题:《道德经》新注(第五章)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gc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