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主编们的秘密基地简书专题精选
这个人的死,亲者快仇者痛,拖住了楚国称霸中原的步伐

这个人的死,亲者快仇者痛,拖住了楚国称霸中原的步伐

作者: 素手调羹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10:57 被阅读19次

楚国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时常有惊人之举,比如自行称王。

公元前706年,周天子竟被一诸侯国——郑国打败了,此时的楚国国君熊通(后来僭越称楚武王),立马撸起袖子来搞事情,挑衅中原啊。

然而,风风火火没两年,一个人的死亡,如一瓢冷水,浇得他透心凉,让他统一南方、称霸中原的愿望搁浅。

>>>>事情太重大,我要另起一段说

这个人,叫少师,是随国宠臣。

周朝取代殷商时,声势盛大,楚国就向周王室臣服,随手被封了个子爵。公、侯、伯、子、男,子爵也太低了,楚国相当不满意,只要瞅着机会,就僭号称王,周王室能腾出手来教训了,立马识时务地撤去王号。

周王室因此在汉水边上设立了一大批姬姓的小国,组成一道防御线,称作江汉诸姬,将楚国死死困在南方蛮夷之地。而随国,就是这一大批小国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楚国要踏足中原,第一步,就是突破这道防火线,关键点在随国。

第一次进攻,试试水,给随国埋下颗随时能烧死他们的火种,就战略性撤退了。

两年后,又一次进攻,一切都按预想进行着,火种积极发挥着摧毁随国的作用,然而,晴天霹雳,火种熄灭了,少师误中流矢,死了。

楚国君臣只能大呼:上天啊,你怎么就站在了随国那边!

失去随国这个奸佞宠臣,楚国深陷在江汉诸姬的泥淖里,诸侯称霸的热闹,他只能隔河相望了。

>>>>亲者快,仇者痛,少师也算是死得其所

事情是这样的,楚国第一次进攻时,随国始终不肯屈服。

楚国有一个大夫,叫斗伯比,就劝熊通撤兵,并提出一个很正确的战略方针:“我们用武力逼迫江汉这些小国,他们因为害怕而同心协力,一起抵抗我们,很难对付。随国是这些小国家中的主心骨,如果示随国以弱,让他妄自尊大,看不起其他小国,他们互相嫌隙,成一盘散沙,我们就能从中取利了。”

这个计策看上去很管用,三国时期,郭嘉给曹操提议对付袁谭和袁绍的,就是这么个计划,你越逼得紧,他们越团结,你撤兵不理,他们能狗咬狗,把自己给作死。

但这个计谋不是没有缺点的,楚国另一个大夫熊率且比就提出说:“你说的这个东西听着挺好,但是没用。随国有个季梁,他一眼就能识破,我们费半天劲有什么用呢?”

斗伯比轻摇羽扇,露出蜜汁微笑:“我这个计策是给随国少师看的,他骄纵自大,脑瓜子不好使,却阿谀谄媚,很得随侯宠信。他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制造的好人啊,迟早能为我们制造机会消灭随国,统一江汉的。”

熊通想了想,这对楚国没什么损失,也不费事,就同意了斗伯比的建议,把精兵全部藏起来,示随国以弱。

少师果然上当,而且计划很快就有了效果。

两年后,楚国第二次进攻随国。

随侯一听说楚军又来了,赶紧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季梁建议示弱给楚军,说:“楚军刚到,士气旺盛,我们不要正面迎敌,等到楚国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不得不才出战。这样的话,楚军误以为我们胆怯心虚,就会懈怠。而我军因为看到了敌人竟然逼到了自己家门口,定会愤怒。如此一来,敌人懈怠,我军愤怒,就有可能会击败楚军。”

季梁是想通过调整两军的士气,减少军力上的差距,这是一个挺好的办法。

但他话音未落,少师就跳起来反对了:“你这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就你,没点见识,被个小小的楚国就吓破了胆。我跟你说,他们士兵都是三寸丁,抢一折就断,国君都没辆像样的战车,可挫可挫了。我们得主动出击,速战速决啊,他们既然远来自寻死路,绝不能给他们逃跑的机会。”

随侯被少师说得热血沸腾的,立即拍板,听少师的。

自己的战略不能用了,季梁不气馁地提起了战术:“楚国以左为尊,楚国国君熊通一定是在左军,那边肯定都是精兵良将。那我们避实就虚,先打右军。右军被击败,左军士气大跌,我们就能赢了。”

少师简直是上天派给楚国的天使,他又反对了:“那我们更要打左军呀,一举击溃熊通率领的军队,活捉楚国国君,多光荣啊!”

这话很有感染力,随侯又听了少师的,还很勇猛地杀入阵中。然后,他很快就发现了情况很不对,敌军人人勇猛,个个精强啊,他一定是遇到了假的楚军。

没办法,随侯用起了一千多年后曹孟德的一招,弃了战车,脱下冕服,混在小军之中,这逃过了一劫。

季梁奋勇战斗,杀出条血路,方才脱围。回来点视军卒,十分不存三四。

季梁看着死去的战友,捶胸顿足,这昏君奸臣的,国家还能好吗。不能和这些傻逼呆一起,要不然遭雷劈会被连累到的。《诗经》说了:“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多年后的一个圣人孔子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季梁都要去收拾包袱,准备跑路了,喜从天降:“少师中了流矢,死了。”

季梁一抹泪,手舞足蹈:“死得好死得好,天不灭我随国,随国有救了。”

此时,楚国的斗伯比却在哭天抢地:“天不佑我楚国啊,哪个挨千刀的,居然射死了少师啊。”

>>>>一个人,能主导一场战争的形势

丢盔弃甲、失魂落魄的随侯回来了,一看到季梁,态度良好,立马认错:“都是因为没听你的,我才落到这个地步啊。亲人啊,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

季梁忍痛建议:“求和吧。”

随侯同意了,但是楚国国君熊通不想同意,真的好想好想一举灭了他们。

斗伯比拉住了自己国君:“少师死了,这是上天为随国去掉了内患。随候有季梁辅佐,以楚国目前的力量,没那么容易打赢啊。”

熊通冷静下来,不得不承认现实,只得遗憾地和随国结盟,含泪退兵。

一个人的死亡,还不是一个战神,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形势,在如今看来可能很不可思议,但在春秋时期,就是这么回事。

春秋初年,,大国不大,小国不小,诸侯各国国力差距非常小。一个国家出一个贤臣,可能就一跃成为地区性强国,连续三年丰收,粮食丰足,也可能就变成了周边的强国。

所以,少师一死,季梁得到随侯的信任,楚国还真的就斗不过随国了。

此后,楚国很多年来,一直和南方小国爱恨情仇纠缠不清,直到楚庄王时期,才称霸中原。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列国兴衰成败,霸主起伏更迭,关键在于国君能否举贤任能。任贤图志,可以兴邦兴国;而疏贤失政,则会亡国亡身。

列国之间无论是政治上的斗争,还是军事上的角逐,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争夺和聚集。

这个道理,放到如今也是一样的。从古至今,人才,都是最金贵的资源。

所以,想要成功的人,必须懂得网罗人才、收服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能识别人才。

遇到奸佞之才怎么办呢?必须打包送给对手啊,敌人的奸臣就是你的忠臣!

神一样的队友,猪一样的对手,多么完美的竞争配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人的死,亲者快仇者痛,拖住了楚国称霸中原的步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ly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