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师左次,无咎。
“左次”,是古代排兵布阵的一种规则,指的是把军队驻扎在高险之地。《左传》中解释到:“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从这一句来分析,军队驻扎的时间较长,已经达到三天。兵贵神速,但既然到了这里需要驻扎三天以上,那肯定是形势不利。
军队奔赴前线的过程中,即使中途休整也不会时间太长,故而我们可以推断,要么就是发动攻击的机会不好,要么就是战斗失利,需要暂时撤退。看一下爻位,是阴爻居阴位,这是一个比较有利的地方,但是因为不在中位,所以多少有点失利。处于上卦的第一位,紧挨着上卦中位,能够得到君主的庇护,这也是一个有利的地方。
再看卦辞,“师左次,无咎”。军队驻扎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从兵法上来讲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战斗失利,但是将领严格按照兵法来排兵布阵,起码在防守上能够做到万无一失。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是多么丢人的事情,但是最主要的是要保存实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的将领是擅长打败仗的将领。这句话听起来十分滑稽,其实细细分析,极有道理。
战斗的双方都是只有一个目的,打胜仗。将领战术的高超会体现在任何细节上,包括对对手心理的把握。最经典的战例,“四面楚歌”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当时还没有心理战这一说,但却被利用得炉火纯青。
擅长败仗是指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从整体战略上有个清晰的把握。利用对方求胜心切的心理来个诈降计,就很容易得手。我们经常看到的诱敌深入等经典战例,就是善败的其中表现。
在古代,打仗很大程度上打的是粮草战,也就是看双方的后勤保障做得到不到位。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运粮草都是马车、牛车。而马又是军队的主要交通工具,相比马来讲,牛在干活上比马更有耐力,所以运粮草的还是以牛为主。牛的速度大家都知道,再加上部队拉的战线太长,粮食的保障问题是个大问题,危险系数很高。
客观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战况不利,战线太长,带的粮食也有限,后方保障还在来的路上,运粮的还是老牛。不能说因为这些就缴械投降,没有这么干的。优秀的将领就是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证战斗的胜利。
首先收缩队伍,占据有利地形,做好防守工作,以待时机。古时有的挂出免战牌,这就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我有时就很纳闷,古代人素质真高,在战场上能够做到严守战争法。就因为敌方挂了一个免战牌,就停止进攻不打了。进攻一方耐不住寂寞,就使出各种手段去叫阵,逼着对手出来应战。一个说“你出来”,另一个说“我就不出来”,循环模式反复播放,这种场景在《三国演义》里常常看到。注:免战牌一说待考证。
头脑灵活的将领不会蛮干,知道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需要慎重,每一名士兵的生命都是极为珍贵,战斗减员导致的就是战斗力的削弱。冷兵器时代全靠大刀片子,身强体壮再加上很高的武术修养,那上阵杀敌起码能自保。但是大兵团作战,还是得靠人海战术,于是诞生了许多有名的阵法。己方人少,不能对抗,就得依托有利地形来进行自我保护。或等待救援,或等待敌方松懈时来个出其不意。
我们还是有个整体观念,前面我们提到过,本来选的将领很有才能,结果皇帝老儿不放心,派了一个监军来。监军来了之后瞎捣乱,结果导致战斗失败,损失不小。将军没有办法,只好采取防御措施,找到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以待时机。本来一个很有把握取胜的战斗,就因为有一个监军的热心参与,于是乎战斗失利。将军毕竟有能力,严格按照兵法教导,保住了部队实力。
所以为什么选一个领导是那么的重要,他的才能、德行直接影响大局。就像明京师保卫战,在敌强我弱、万般不利的情况下,国防部于谦部长硬是凭着自己高度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不禁感叹,人才太重要了!若有机会,散人我倒想掺和掺和培养人才的大业,自然,得自己先成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