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8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敬:敬天命,敬有道之君,敬圣人之言。小人不知亦不敬天命,轻仁义而媚权贵,轻侮于圣人之言”。
【注释】
“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畏”,敬、敬服、心服。如《论语·子罕》中的“后生可畏”,以及《汉书·黥布传》中的“布善用兵,民素畏之”。有注解以为是“畏惮”之意,今不从。
“天命”,天道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也是人生的道义担当。专有名词,不译。
“大人”,指有道的在位者。一说指“圣人”,亦通。可译为“有道之君”。
“圣人”,此处指有至德者。专有名词,不译。
“小人”,此处指无德者。
“狎”,音“侠”。既有轻慢、轻忽之义,也有亲近、巴结之义。
“侮”,轻侮、轻慢、不尊重。
【评析】
“天命”是天道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是人生的道义担当。天道即仁道,故天命即为仁。君子有共同的天命,即曾子所谓的“仁以为己任”。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君子好仁,将实现仁道视作人生理想,故君子“畏天命”。
实践仁道,要行礼乐。礼以行义,统摄一切道德和法律;乐以宣仁,涵盖所有文化和教育。因此,行礼乐就是行仁道。君子好仁,故亦敬礼乐。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礼乐应当出自德高位尊的“大人”:由“大人”创制完善,亦由“大人”以身垂范,然后上所施下所效,由是而为“礼乐教化”。因此,“大人”实为礼乐教化的象征。而君子既敬礼乐,自亦应敬“大人”,是故君子“畏大人”。孔子见到为政者和乐官时,即使对方年少也一定要起身示敬(参见《善读「论语」9.10》),也是同出此理。因为“为政者和乐官”所代表的正是“礼乐”。
“圣人”有至德,能上达天道。故“圣人之言”,皆不离于仁。君子好仁,理当“畏圣人之言”。其实,若透过“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乃是仁道。因此所谓的“君子有三畏”,归根结底,乃是君子因好仁而敬服于仁道。是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君子与小人三观不同。君子好仁,小人好利,因此小人并不认同君子“仁以为己任”的“天命”。既不认同为仁之道,自然也就不会敬服。是故“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与君子“出门如见大宾”(参见《善读「论语」12.2》)、对人普遍恭敬有加的表现不同,小人因为无德,对他人普遍地缺乏尊重,加之小人重利轻义,所以对制礼乐、行仁义的“大人”也毫无敬意可言,故小人“狎大人”。其实小人也会“亲近”大人。这倒不是因为小人对大人的制礼乐、行仁义感兴趣,而是小人被大人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及其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所吸引。因此“狎大人”的另一层含义是,当小人有机会接近“大人”时,便会尽力巴结,以图谋利。故小人谄媚权贵的本质,仍在于轻贱仁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参见《善读「论语」6.20-21》)。圣人上达于道,所言不离于仁,此非小人可知也,是故小人常“侮圣人之言”。老子也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近百年来,世人废弃经书的主张,就是“侮圣人之言”。其结果之惨烈,有目共睹,足以为后世鉴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