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农村,毕业工作到了县城,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宿舍是七十年代建造的筒子楼,中心走廊,南、北各有九个房间,共三层。单身男女很少,宿舍早就变成了家属宿舍,狭长的走廊里摆满了煤炉和锅碗瓢盆,走在里面稍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烫着。夏天,里面的热气散不出,从东头走到西头穿过走廊,浑身大汗淋漓,人像缺氧的鱼,张开嘴拚命呼吸才缓得过气来。冬天,整幢楼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公共厕所离宿舍楼近三百米,方便一次都很困难。那个时候拥有一间独立的房子成了我心底最大的愿望。
结婚,公公为我们准备了婚房,虽然还是单位的房子,但拥有了居住权,关上门就是独立的家,虽然只有四十多平方米的小楼,但觉得冬暧夏凉,比筒子楼的环境好了太多了。伙巷33号是一座居民小院,小院里住着五户人家,我们和公公婆婆住两个单元,分开吃住,又相互照应。女儿出生后,她成了院子里的小宝贝,张家大姐抱抱,李家阿姨逗逗,夏天,她吃了东家的西瓜,又去吃西家的香瓜,有次吃撑了叫肚子痛,惹得大家笑了起来,院子里的丁医生给她吃了两片萝卜干,加快了西瓜水的排出,尿了一次就好了。唯一的缺陷是家里没有卫生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去公共厕所倒马桶、痰盂,大家议论着什么时候老城区改造,家里能有抽水马桶就完美了。
九十年代初,城市规划伙巷一带列入拆迁范围,建造王府商场,居民可以选择自己找过渡房,新房子造好后原地返回,也可以选择异地安置。我们一家人商量了几次,考虑到公公婆婆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经不起折腾,于是选择在城南河以南的荆溪新村安家,公公婆婆住二楼七十多平米的中套房,我们住五楼(顶楼)五十多平米的小户房。我家的房子不大,南房是主房,北房是小房,中间是客厅,另外还有卫生间、厨房、阳台。搬进新家,我们觉得一家三口有这点面积也够了,夏天打空调,不用在室外乘凉,冬天不用担心洗澡会受冻,随时随地只要打开燃气热水器,热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女儿上学,隔壁就是荆溪小学,我去上班,也不用穿小巷七弯八拐练车技,新村出来就是荆溪路直通东门,比起老房子,虽然没有了老街坊,不过房子的功能齐全了,以为这样的房子住一辈子都够了。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自行车换成了汽车,荆溪新村的规划没有汽车的停车位,自行车都停不下了,更别说是汽车,无奈之下就想换房子。考察了城市的东南西北,发现喜欢城南外的优美环境。那时陶都路还未开通,城南外是农村模样,水稻田、自留地、山地,新的市ZF正在建设中,城乡开发公司开发的太阳城项目基本完工,周围全是碎石路面,自行车只能推着走。风吹过,满天飞尘,妹妹叹着气说,这哪是城里,分明是农村景象。我看着施工中的市ZF工程,坚信城市向南发展,未来配套设施肯定会越来越完善,劝说她和我一起买了荆阳新村的大套房子。
随着市ZF搬迁到新址办公,我也搬到了新家。近四十平米的客厅,宽大的卫生间,安装淋浴房和浴缸,管道煤气通到厨房和卫生间,朝南两个大房间宽敞明亮,朝北的小房间做书房,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全聚在家里也不觉得拥挤。小区东门、北门都有公交车站,去市中心逛街,或去高铁站出行非常方便。吃过晚饭出东门右转就是市ZF广场,再向东500米就是森林公园陶都门,就像居民的后花园,任何时候都有人们在里面跑步,健身,散步,赏美景……
现在城市又在向东发展,和太湖连在一起,居民住宅的投计和建设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健全,管理更科学,我准备换成高层湖景房,可以把汽车直接停到地下停车位,乘电梯直达家里。
从一个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展示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几十年,人民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人们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