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目新解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06:01 被阅读0次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要正确理解这段话,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从文义上来说,格、至、诚、正、修、齐、治、平,都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而且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如果理解为一种确定的状态,完成了一个,再进行下一个,那根本没有现实可行性。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生的追求,治学修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使周文王也说,治学没有终点,明明德既是开始,又是结果,既是当下,也是将来。

其次,不要把古代的家国概念与现在的家国概念相混淆。古代的家一般指大夫之家,所以卿大夫家的管家叫家宰,很多大夫之家都有武装,是相对自治的。所以这里的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一级政权组织,勉强可以译为“家族”;古代的国,即诸侯国;古代的天下,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大学》是写给劳心者看的,所谓“一言兴邦,一人兴邦”都是强调劳心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们的个人行为,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关系到百姓的安宁和幸福。儒家向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们重点教育的就是这些关乎国家兴亡的劳心者。

其三,古代几乎没有一个圣王,是从大夫开始做起,再做到诸侯国的君主,最后成为圣人天子的。所以,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特指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是描述一种普遍状态,说的是天下的民风和政风。

最后,说一下“明明德于天下者”,简单地说就是圣王,诸如尧舜禹、商汤、文武周王等,还包括圣人,如周公旦、孔丘之属。明明德,强调的不是他们现实的权势,而是他们的影响力和在天下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所谓“天之子”,即他们的地位是上天所授,上承天命,下抚黎民。

现在,我们可以将原文意译如下:

遇到事情总要反思是否合乎天理,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长期坚持不懈,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良知;不断扩充良知,才能做到戒慎恐惧;时时戒慎恐惧,被世俗蒙蔽的心才会不断回归本心;不断回归本心,视听言动才能不断完善,人格才能不断完美;只有不断修身向善,家族才能不断和谐向善;只有各个家族都不断向善,国家才能不断走向大治;只有各个国家的治理都不断改善,才能天下太平。

----《我读大学28》

相关文章

  • 八目(八)

    【滋事】 陈奎中邪了。 冬至节过罢,陈家大儿子中邪之事便传遍大街小巷。有说是自青滇山回时便不对了的,也有说是下山后...

  • 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八目

    今日读大学之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格致"三派,儒家一本

    《大学》三纲八目,阐明儒家内圣外王之径。三纲挈领,八目为法。八目之始,唯在格致;八目之终,唯在治平。故曰格...

  • 《伊索寓言》新解(八)

    一、不要轻言他人的幸福,因为你不曾看过他的努力 野驴与家驴 野驴在一处阳光很好的地方看见了家驴,便走过来庆贺它,因...

  • 八目(六)

    【相隔】 八目禁足时限为十年,于妖而言不过须臾。 于八目而言,未免不是好事,一则静躁心,二则断妄想。何况修竹离去,...

  • 八目(九)

    【夙愿】 这年立春是落在腊八和除夕间,过年的日子着实晚了些。 不过日子虽晚,年依旧是要过,青滇山脚下镇子自然忙碌起...

  • 八目(三)

    【人丹】 山神并非不通情理,可这世上能以情理二字衡量的事情又有多少,至少八目之事,不能。 山中多精怪,自然有心术不...

  • 八目(七)

    【落空】 你倒悠闲。 八目瞟了眼一脸嫌弃的白猫,继续盯着没破掉的残局,也懒答话。八九年过去,那白猫仍旧一副尖酸刻薄...

  • 八目(十)

    【因果】 山神斟酌片刻道:你若有疑虑,问便是了。 八目双膝跪地,手臂环抱,怀中空无一物,面上泫然欲泣却又疑惑万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目新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k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