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看完小说原著再去看改编的同名或不同名的影视剧作品,总会不自觉地自带有色眼镜。我不是《芳华》的原著党,我只是读过这部小说,我对它有我的一些理解。周日,我去看了这部被各种热议包围的电影。我没有太多的感动,但我有被调动的情绪,因为,那些恢弘的弦乐在血色红旗飘扬的绿色中轰然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种被放大的“情怀”……
电影刚上画,我不想作任何剧透式的评价和分析,而且看完电影, 我也决定不再写关于《芳华》的文字,哪怕它是热点,因为我觉得自己对《芳华》的理解,该划个道儿了。总的来看,这是一部有色彩的电影,有“情怀”的电影,但也是一部偷懒的电影,更是一部被碎片化后重贴的作品。
继《我把青春献给你》之后,冯小刚——"我把芳华献给你"初版点映网传点映版和公映版《芳华》“差异”,12月公映版“删除”片段:
继《我把青春献给你》之后,冯小刚“情怀”依旧。在电影《芳华》初版走进校园的点映活动中,"我把芳华献给你"是冯小刚导演最富情怀的导演阐述。但之后的公映版,让观众看到了他的一些“妥协”,而公映版也成为一种碎片化的“芳华”……
1.刘峰帮炊事班追逃跑的母猪在街上撞倒游行队伍中的毛主席像(某种隐喻。小说中没有)
2.政治部审讯刘峰“耍流氓”定案之后,文工团集体批斗刘峰并对处分举手表决 (红色政治环境下的群像写真。小说中有)
3.林丁丁和刘峰被一同查办时牵了刘峰的手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突如其来的爱。小说中没有)
4.何小萍川藏高原慰问演出表演独舞 (骑兵部队因不再符合国家战备需要被宣布整体按制式“解散”,部队哗然。何小萍带“病”演出“骑兵”战士舞蹈进行慰问式“安抚”。这段属于政治敏感话题。小说中有)
5.何小萍战地绷带所现场扒尸体堆认找刘峰(太残酷,放大战争。小说中有)
6.何小萍救人事迹受表彰被树立为"英模"(太嘲讽,鞭笞政治。小说中有)
7.刘峰在海口生活贫困潦倒 (太现实,抹黑改革。小说中有)
8.刘峰何小萍车站分别后独自乘车离开(太灰暗,湮灭“人性”。其实到最后,小曼都没有说出那句话。电影想按小说表现,又怕太悲剧,结果搞了个“ 他们最后在一起 ”——营造一种安于平淡善待生存的很“美好”的样子)
在我看来,只有《你触摸了我》,没有《芳华》。那是一种文字与画面的区别,也是一种妥协与坚持的差异。严歌苓是我熟悉的作家,但不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她的作品全集我看过,对于各种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刻画和时代对应的政治层面的剖析,她有着一种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致,而她的经历和身份也让她的作品有着西方文学思想意识指导下对现实的高冷审视和无形批判。
深谙文学终极意义的严歌苓也懂得,仅有“人性”和“悲剧”是不够的,文学是需要信念感的。所以,她不单只希望让你看到悲剧的所有根由(包括时代的,也包括个体的,甚至是性格的等等),更想让你透过所有被袒呈的悲剧去发现所有被忽略的希望,就是从悲剧中重生,当继续面对所有的苦难,你依然可以选择善良和坚强……
在我看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一直有文学笔友跟我探讨关于《你触摸了我》这本小说的“积极意义”。在他们看来,这本小说宣泄的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揭示的是一种人性的丑陋和扭曲,是一种“好人没好报”的宿命在现实背景下的文学实证,是被“青春”的“芳华”虚构的乌托邦的坍塌,是用“记忆”的“美好”兜售的幻灭式的信仰丢失,是“那个时代”的一曲青春的挽歌……
小说版《你触摸了我》—— 严歌苓著显然,这本小说宣泄的情绪中不乏这样的深刻反思,但如果文学仅仅是为了宣泄这样的思想观点,那无疑是一种悲哀。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难道就是这样的一种悲情和绝念,就是这样的一种无奈和叹息吗?芳华的美好和个体的渺小,究竟在历史与人的共同命运轨迹中,有着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和牵扯?在时代每一次落幕的换场中,每个人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去演绎下一场的人生?我想,这是《你触摸了我》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于是,我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就小说《你触摸了我》写了一个系列的简书文章。
爱无怨尤,不能强求——请你记住我的好……《芳华》之殇:没有情书的年代,谢谢你触摸了我……
——小说《你触摸了我》的延伸阅读与思考
1.关于小说《你触摸了我》
这其中有关于文学思考的书评:《芳华》之殇 —— 没有情书的年代,谢谢你触摸了我…… 也有从书中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角度散写的人物书信,这些书信是我第一次参加简书的读书专题“「见字如面·书世界」征文”给自己定的目标,我两天写了四封「见字如面」共计13000字,对小说的理解渐次深化。
2.小曼对刘峰的感情线索
其中我最满意的是小曼写给刘峰的信,那里面是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物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也渗透了我最为强烈的情感:「见字如面·书世界」 | 刘峰,来生你一定要听我对你说:“我爱你” 小曼直到最后,都没说出这句话!从开始,到结束,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残缺。我想,或许今生芳华已矣,那么不妨期待来生的美好。
3.刘峰对那段岁月的理解
而刘峰的人生,除了诠释“好人”的性格与命运悲剧,也还有他更多对时代的认识和领悟。他始终不变的是一颗热忱的心和善良的灵魂,我能深切感受到刘峰身上坚守的那种“信念感”:「见字如面·书世界」 | 《芳华》—— 缘于“触摸”,归于“触碰”……
4.刘峰命运中的另一个女人
而一个“好人”刘峰,并不只是一个神坛上永远的圣徒,他有血有肉,他有情有欲,在被时代玩转的命运坎坷中,他的灵魂被女人亵渎过,他的肉体也被女人触摸过,甚至是拥有过——他是一个男人。这个女人,就是那个西部大开发时代最具经典意义的海南"黄色娘子军"——小惠:「见字如面·书世界」 | 我去卖,不就是为了摆脱“低端”标签吗?小惠是底层的,是卑微的,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低到尘埃里”的挣扎,她是刘峰命运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刘峰“精神”另一种层面的解读。
5.我眼中的刘峰和他们的“刹那青春”
也许,《你触摸了我》看一次是不足够的,于是,我在进一步的阅读中,不断找到某种启发。又或者说,我们需要的真的不是所谓的“情怀”和“回忆”,我们需要的是对生命更高境界的认识,对人生更宽宥的容纳,对既往和未来更冷静的理解。于是,我终于理解了刘峰,理解了那一代人为什么能面带从容地包容着背叛和遗忘:「见字如面·书世界」 | 那些为爱付出的代价,都值得与岁月握手言和…… 就像我在信中对刚从战场回来准备返乡的刘峰说的——“你就要回家了,我祝福你在未来的路上,一路走好。书我还没看完,后面的故事,希望充满美好。”是的,我希望除了悲剧,还应该有美好,只是,谁都需要坚强……
6.从小说到电影 —— 我的8篇《你触摸了我》
关于这几篇以小说《芳华》人物原型为基础的征文书信,我在与你「见字如面」—— 我的第一次魔鬼式“日更”中进行了总结式的写作阐述。其中对于如何解读这本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并以不同的人物角度结合小说内容去写信,包括当时写作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我都有详细的记录。这篇文章比我其他的文章阅读量要高很多,可能读者就是冲着“日更”这个词来的,其实,我并不是“日更”的倡导者,我写简书只是一种闲暇的消遣。
在电影上映的12月15日那天早上,我发布了一篇从小说到电影,对《芳华》的一种猜测……这篇文章今天再度推上首页热门,但我已经意兴阑珊。对于《芳华》,我可能投入了太多的笔力,于是我想,当我看完电影,我不会再去写关于它的任何文章了。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 我眼中的电影《芳华》
我去看电影《芳华》,不排除一种从众的心态,也不乏追热点的嫌疑。是的,看完小说,再看那些电影的宣传海报和角色海报,我总觉得那不是《你触摸了我》里面的人物。在苗苗的角色海报引发专业舞蹈界“腿替”质疑之后,我对电影《芳华》的娱乐性似乎又多了一些体谅。
《芳华》—— 青春已被吹走,散落在天涯……也许,对于市场环境下的大众娱乐消费,电影不可能全盘复制严歌苓小说的“角度”和“态度”,电影要的是一种表现,一种抒发,一种证明,一种冯小刚式的导演阐述,一种被放大的色域集中的“情怀”,因为,那是只有他最有发言权的“青春记忆”。这种画面的视觉效果,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这也是促发我去观影的一大诱因,那些现代感强烈的海报,将重现一种怎样的“刹那芳华”呢?
《芳华》—— 人民军队忠于党,革命青春火样红我不想就电影的情节和“思想”去续写关于电影《芳华》的种种,我觉得之前所写的文章足够让我体会那段严歌苓笔下苦涩岁月中值得记取的人间芳华和时代印记。我知道这之后会有无数的影评和感受纷至沓来,就像《欢乐颂》开播,就像奚梦瑶摔倒,就像江歌案重启…… 而我的文章可能永远跟热点无缘,我也不会为写简书专门去看一部电影。我去看这部电影其实只想落实我的一个承诺,就是陪我的父亲母亲去电影院看一场他们期待已久的电影《芳华》,并停止再写关于《芳华》的种种,跟我曾经用心感动过的“芳华”——划个道儿。
经典八一红星片标 —— 有一种情怀叫“崇高”关于电影,没有剧透,有的,可能只是一种沉醉于岁月“情怀”中的——“感动”……
久违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徽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让我们重新回到露天电影的怀旧“情怀”中,这是没有预谋的“情怀”,但确实是很多观众记忆中抹不去的怀旧和惊喜。电影《芳华》从一开始,便调动了声光的宏大气势,先发制人。而接下来的弦乐,则将这种怀旧瞬间用一种情绪铺展开来,油画般的浓重色调充满历史感,在《绒花》的背景音乐中,主创名单的展示更充满了令人亢奋的怀旧温度。
《小花》——陈冲应该说,冯小刚对《绒花》情有独钟,这首歌选自电影《小花》。《小花》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的春天到来之际最具有人文情怀的改编创作,这部电影比原著小说《桐柏英雄》更具艺术价值。它象征着一朵报春的“小花”对一个时代的告别,冯小刚无疑就是这个时代交接点上最初的觉醒和成长,他们忘不了《小花》,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经过人神颠倒的时代后迎来的第一个文艺的春天,那是被他们引以为傲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小花》—— 唐国强 陈冲电影《小花》的上映与那场自卫还击战发生在同一时间,于是,那也是文工团的记忆,那是他们看到的最有人情味的中国新派电影,那更是他们重新理解的革命英雄主义。这种记忆显然也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心灵深处镌刻的文艺“情怀”和信仰“标杆”,没经历过的人们可能难以体会这种“情怀”的持久张力。《绒花》的旋律无疑是有历史积淀的厚积薄发,无论在《小花》中还是在《芳华》中,这首歌的旋律都有强烈的穿透力,具有震撼心灵的音乐力量。所以,我看到我的父亲母亲眼里,有盈润的光泽……
《小花》—— 唐国强 刘晓庆与小说比对,小说中白描式的人物,在电影中依旧是一种白描化的处理,个别人物甚至还没有小说的白描清晰。在人物刻画上,导演可能实在难以调动年轻的90后演员们对于70-80年代人物的理解,那种特殊的时代感跟历史有关,但她们对那段历史没有直观的体验,或许难以准确表现。
《芳华》—— 我们的青春就是把平凡视作“伟大”就像很多影评的表现一样,对于电影反映的那个年代人与人的背叛与忠诚,以及人物的情绪表达和性格展示,总是从当今的价值体系去看断,这显然也是有悖历史真实的诠解。于是,小说中的很多情节在电影中只能通过色彩和画面构图进行拆解,用各种刻意明显的时代符号进行“定标”,用美工设计的环境氛围来弥补人物表现力的不足,又用强烈的音乐效果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电影对于角色性格的挖掘是浅层的,一封信,一段独白其实不足以展示性格的悲剧和命运的缘因。跟小说对比,小曼的悲剧既是自带背景的悲剧,也是个人在环境中的逆势带来的悲剧,但在电影中,这些只能被忽略,被放大的是时代,被缩微的是个体,这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惯常,也是一种无奈。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而现在的电影也有不同的观众群,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那么世俗,很多人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理解。于是,思维敏捷的年轻观众对“情节”有需求但对那些情怀红歌没有太多感觉;还能走得动愿意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中老年观众对电影里的旋律有共鸣但又对年轻演员的演绎缺少认同感。小说中原有的一些细节或被掐除或被肢解,新造设的“情节”又串不顺原有的人物和故事。于是,电影《芳华》是一种不完整的改编,它可能视觉效果有一些张力,但在小说原有的精神提炼上,有点知难而退,最后的表现,有点浅尝即止。
电影《英雄儿女》—— 王芳(志愿军前线文工团团员)这是一部打包贩售记忆“情怀”的电影。所以你会听到《绒花》、《绣金匾》、《英雄赞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送战友》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红歌",也会听到《浓情万缕》那样的“靡靡之音”,你还会看到大长腿版的《草原女民兵》和《沂蒙颂》等舞剧片段…… 对于有文青情怀的观众这些都可能会激发某种“感动”,但对于更加关注故事和电影技术效果以及电影阐述方式的观众来说,“情怀”救不了故事,也撑不住技术。但你仍会被“感动”,这也是电影《芳华》的另一种——感动你我的力量。
《草原女民兵》—— 乌兰牧骑文工团邓丽君的《浓情万缕》是电影中的一个“亮点”,这张唱片是1978年邓丽君在歌林宝丽金唱片录制的“岛国情歌”系列的第五集,其中多首名曲在两岸三地深受欢迎。邓丽君的卡带是那个时代里只有高干子弟们才能拥有和享用的奢侈品同时也是“违禁品”。于是只有陈灿这样的军二代,才能用这样的“靡靡之音”追女孩,也用这种国门初开时爱情的启蒙之声“腐蚀”了刘峰,让这个雷锋式的纯洁战士在爱情的阀门被扭开之后刹那变成了“耍流氓”的现行。这首歌在电影中不止是一种“情怀”的调动,更是一种“情节”的调用,这一个“亮点”颇具时代意义,也深具反讽意味。
红豆音乐LPCD复刻盘——邓丽君《浓情万缕》其实我是比较赞赏苗苗的表演的,她演绎的何小曼(电影中叫何小萍)在导演改编后有限的故事中还是有比较到位的表现,包括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都比较贴合原著,是我觉得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黄轩演的刘峰在外形和气质上,也有雷又锋的某些“神韵”,毕竟小刚导演对雷锋这个充满“情怀”的英雄人物也是倾注了那一代人的理解,而黄轩的气质也算是比较符合。
《雷锋》—— 青春,就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还有一个印象较深的角色是舞蹈队的排练导演(苏岩扮演),具有较为准确的角色定位和时代感觉。苏岩的表演把握也十分符合原著的描写(原著是男老师),把一个有政治思想概念又具有艺术修养标准的舞蹈“编导”演绎得十分传神,或许,她是全片中最有那个时代文工团文艺兵气质的角色了。
中国红色芭蕾经典剧目——《沂蒙颂》(红旗舞)影片最后,是一场慰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中国红色芭蕾代表作《沂蒙颂》,这也是文革后期红色样板芭蕾系列最后一个作品。有不少评论把文工团排练的《沂蒙颂》当成《白毛女》或是《红色娘子军》,只能说,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代表你不能熟悉那个年代的历史。《芳华》充分借用了这些民族音乐和舞剧的代表作品,让红色经典在银幕上展现出热烈的“情怀”。这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令《芳华》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到一种电影美学的极致。
中国红色芭蕾经典剧目——《沂蒙颂》(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当看到何小萍走出演出现场,我已经可以预料到冯小刚导演会把“情怀”放大到怎样的一种“高度”。因为这样的乐曲,适合“独舞”,它原本就是舞剧中英嫂为受伤的张连长深夜熬鸡汤时的经典独舞舞段,冯小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样的“泪点”。
中国红色芭蕾经典剧目——《沂蒙颂》(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于是,随着《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旋律不断激昂,我看到了在月光下穿着病号服的“英嫂”忘我地旋舞…… 我无耻地感动了,对的,那是何小曼的文工团记忆,那是可以起死回生的记忆,那是刘峰和她排练过的舞剧,那是她最初的——爱情。
你触摸了我——刘峰 何小曼小说和电影总归是不一样的叙述,我想,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是一种艺术的付出和创造,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只是,我更喜欢看这本小说,因为,从中我发现了更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小说和电影也无法对等视之,电影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和局限性,有时候需要做一些让步和妥协,透过“情怀”看《芳华》,很多温暖,很多感动,或许,作为130分钟的青春祭奠,这些已经足够真诚……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只是穗子的画外音显得画蛇添足,的确,好人终该被善待,爱情终究期盼一份结果。于是,冯小刚导演再一次“妥协”了,于是,跟小说不同,我们看到了温馨而平静的一幕——他们终于在一起……
什么时候我们再见,何年何月?那时候一定是,苍老的容颜,也许不说话,却只想再看你一眼......看电影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这部电影的片尾曲是韩红演绎的《绒花》。说实在的,这样的处理让这部电影的现代感增强了,但直接效果是令怀旧的“情怀”反而被削弱。如果用李谷一原版的音源再做些“做旧”的处理,比如增加点电木唱片的静噪等,可能会更有那个时代的风味,也能让这种“情怀”保存得更完整。其实,我觉得毛阿敏更适合演绎这首《绒花》,有些东西,需要足够的阅历和沉淀,方显出岁月的——“芳华”。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冯小刚的《芳华》—— 简书_红豆“芳华”,或许正是出自于电影《小花》这首歌词。于是,电影《芳华》又多少带有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小资情调,又或许,这是比小说更有“情怀”的一种拓展……
这是我最后一篇关于《你触摸了我》和《芳华》的文字。所有的感动,都值得被记取,我会记住在写这些文字过程中所有的——感动。
红豆
2017-11-19
(本系列所有文章及部分图片均为红豆原创,转载借用或原文引用等请联系作者并注明)
网友评论
谢谢您的精美评点!!
看了很多篇这个征文的文章,你的写作角度总是剑走偏锋,非常喜欢你的用心,而且每次你都用文字写出不一样的情调和感觉,真的很棒!这篇文章在主页热门也一直挂着,相信好的文章花香自知,总会有懂你的点读。
我记得您对刘峰的那个小惠也有印象的,电影没看过也还是值得支持一下中国电影,我觉得电影虽然不完整,但个别地方的调整还是有点意思,我觉得比小说改得好的地方是刘峰对林丁丁“耍流氓”(跟我写的那篇给刘峰的见字如面里边的情节惊人相似)的处理,我感觉电影的处理更加好。电影里的大长腿也是很吸引人的,充满美的召唤性。
1.刘峰帮炊事班追逃跑的母猪在街上撞倒游行队伍中的毛主席像(某种隐喻。小说中没有)
2.政治部审讯刘峰“耍流氓”定案之后,文工团集体批斗刘峰并对处分举手表决 (红色政治环境下的群像写真。小说中有)
3.林丁丁和刘峰被一同查办时牵了刘峰的手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突如其来的爱。小说中没有)
4.何小萍川藏高原慰问演出表演独舞 (骑兵部队因不再符合国家战备需要被宣布整体按制式“解散”,部队哗然。何小萍带“病”演出“骑兵”战士舞蹈进行慰问式“安抚”。这段属于政治敏感话题。小说中有)
5.何小萍战地绷带所现场扒尸体堆认找刘峰(太残酷,放大战争。小说中有)
6.何小萍救人事迹受表彰被树立为"英模"(太嘲讽,鞭笞政治。小说中有)
7.刘峰在海口生活贫困潦倒 (太现实,抹黑改革。小说中有)
8.刘峰何小萍车站分别后独自乘车离开(太灰暗,湮灭“人性”。其实到最后,小曼都没有说出那句话。电影想按小说表现,又怕太悲剧,结果搞了个“ 他们最后在一起 ”——营造一种安于平淡善待生存的很“美好”的样子)
很赞的分解,太搞笑了。这是我读过的所有关于这部电影最不一样的"影评",喜欢这样的角度和文字,配图也很精美。艺术与思想的结合,文笔也没说的。给你点赞
显然,这本小说宣泄的情绪中不乏这样的深刻反思,但如果文学仅仅是为了宣泄这样的思想观点,那无疑是一种悲哀。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难道就是这样的一种悲情和绝念,就是这样的一种无奈和叹息吗?芳华的美好和个体的渺小,究竟在历史与人的共同命运轨迹中,有着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和牵扯?在时代每一次落幕的换场中,每个人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去演绎下一场的人生?我想,这是《你触摸了我》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
这是我最后一篇关于《你触摸了我》和《芳华》的文字。所有的感动,都值得被记取,我会记住在写这些文字过程中所有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