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中午,看到小贩在街头摆摊,大板车上码着一排排整齐的麻秸糖、牛皮糖等糕点,或许是与我们这辈人的经历有关吧,看着心里就感到无比亲切,不禁勾起了我对自己童年和少年往事的回忆。
像我一般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与花钱买的零食,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是当时商品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日子没有现在这么活泛,家里哪里有钱来买这些的。记得,我们的零食基本上都是纯天然的,比如,山上长的,树上结的,都是不用花钱的。但那时,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开心的,一般大的玩伴在一块玩耍玩耍,倒也无忧无虑,笑声不断。
像麻秸糖什么的,也只有在快过新年的时候,“炒洋炒”和制作麻秸糖的师傅们,就会到乡下设个流动的点,有的勤快的师傅,还会挨家挨户上门炒洋炒或制作麻秸糖。反正是快过年了,大人们也变得慷慨起来,每家每户都会从缸里挖几升子白花花的大米或金灿灿的玉米,请师傅们加工。

或许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炒洋炒”吧,这里,我必须要交代下。炒洋炒的家什很简单,就是师傅把一个黑罐子架在火上,然后不停摇动手柄,让黑罐子始终转个不停,这应该是让里面的物品受热均匀的缘故,等一会儿的时间,当师傅看到罐子上温度表达到一定数字的时候,就停下来,拎起罐子,对着早已准备好的“蛇皮口袋”(备注:曾经是装尿素或化肥等的袋子,洗干净的),一脚猛踩罐子前部的开关(备注:具体如何操作记不清了),就听“砰”的一声,伴着声响,就会冒出一股白气,紧接着空气中就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围在一旁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抓起热乎乎的米泡子或玉米泡子,喜滋滋地吃起来。像米泡子,家里要是有老人,牙口不好,就可以买斤把红糖,专门用来泡水喝,这在当时可是一种很高级的享受了。另外,像麻秸糖也是专门有个机器,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只要花点大白米,经过很短的工序,就会把原先的白米“魔术般”变成一截截的细长的像麻秸秆般的糖。家中的大人用袋子扎紧,只允许孩子们每天吃几根,解解馋。



除上述几种零食,我们自己也会想办法制作零食的,所以说我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发明创造”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的,像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因为人们想“偷懒”的需要,而慢慢琢磨出来的。我们究竟是怎么发明的呢?比如,当时,冬天温度特别很冷,寒风刺骨,每家每户都有拣火的“烘篮子”(备注:就是外壳是用木头做的,有带把的,可以提着到处走动,里面放个用来专门装柴火种子的钵子,就是窑厂烧出来的窑货,有大小之分),专门用来取暖用的。我们要是实在馋得不行的话,就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抓一把玉米放在“烘篮子”中烤,不要一会儿,玉米就长大了很多,最后就变成了黄中带白的玉米泡泡,吃起来很香很香。嘴巴吃黑了,怕大人发现,就用手或者袖子拐一抹,就完事了。还有,当时家里多少也会种点花生什么的,我们若是想吃的话,也自会有办法的。什么办法呢?我们故意说要帮大人烧锅,然后,把早抓好的放在口袋中的生花生,放在火锹上,再搁在燃烧得很旺的灶火上烤,很快花生就会熟的,吃起来那个香甜啊,感觉比人生果也不差的。就是现在想起来,也会感到很美很美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解馋的办法,这是尘封在我心中的美好记忆,今天,不妨拿出来,同大家分享下。比如,我们在少年时代有时候是要放牛的,那时候耕种田地是离不开耕牛的。每次几个小伙伴相邀一起,也会想办法弄点吃的解解馋。比如,暑假时,我们就拣山里的枯树枝,堆在一起,然后,用早已准备好的火柴点燃,再掰成熟的玉米,用柴棍子川起来,架在火上烤,不要一多会,我们就可以美餐一顿。我们以大地为餐桌,以鸟鸣为笙乐,流汗了,我们就以徐徐山风为餐巾,真是惬意极了!那时,我们还不叫烤“玉米”,而是叫烧“六谷锤子”,这个名字这辈子我也不会忘记的。当然,这里必须要交代下,作为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内心是善良的,从小也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吃一根,从来不会多吃的。另外,要是在深秋季节,山芋成熟丰收之时,我们要是放牛的话,就会从土里刨一根山芋,然后,放在烧着的“煨土粪”(备注:过去农村用来做肥料用的,是真正的有机肥料。做法是:首先堆上一堆废草等,然后,用铁锹往草堆上加土,最后,用火点燃,就等着它火自灭为止,烟熏出来的土头,黑黢黢的,很肥庄稼的)的堆里,不要半个小时就会烧熟的,掏出来,还来不及冷却,就边用嘴吹,边迫不及待地用手剥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因为太烫的缘故,个个嘴巴还唏嘘不已。因为,那时的我们真是太淳朴了,“作案”后,也不知道掩藏,夕阳西下时,我们就骑在牛背上,喜不滋滋地回家转,大人一看我们黑乎乎的嘴巴和脸颊,就知道我们肯定做了“坏事”。当然,大人们也理解我们的“苦衷”,毕竟是孩子嘛,也就是淡淡地说几句“要注意安全”什么的,就完事了。


还有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每当暑假板栗上市时,有热心的邻居挑着打下的板栗,从家门口路过,看到我们,就会疼爱地拣几个长满刺的板栗蒲给我们。然后,我们就会猴急猴急地用石头砸或者用脚踩,费一番小周折,就能吃到喷香的新鲜的板栗了。
或许,很多读者朋友会觉得很奇怪,不就是几个板栗蒲吗?这有什么?您哪里知道,当时板栗不仅少,而且还“金贵金贵的”!当时的钱多难挣啊。现在,只要一想到这一幕,我的内心还依然感动不已,就像往如镜的水面上扔一颗石子,将会泛起阵阵涟漪。几个板栗蒲是小事,但是这份邻里的亲情,是多么的宝贵!遗憾的是,世事沧桑,拣板栗蒲给我们的人,有的早已作古了......


再就是,那时,农户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枣树、杏树、梨树什么的,可惜的是,因为有我们这些小馋猫,每年果子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被我们吃了精光。想想,枣儿,杏儿的,应该会“原谅”我们的冒失,毕竟那个时候,我们是“闹饥荒”的。现在,回老家,就是果实熟透了,也不想吃的。
......
童年和少年的趣事,多得很,一时半会也说不完,一桩桩一件件,给我的体会就是“苦中有乐”。是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乐,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苦,单从做人来说,每一代都挺不容易的,但是生活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我们有个好心态,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也许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就会在“安于现状”的基础上,奋发进取,最终也一定会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赢得属于家族的荣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做人,贵在知足常乐,贵在永不言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