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百态| 人生三重境

作者: ZJack | 来源:发表于2023-03-04 03:53 被阅读0次

    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书评篇

    人世百态| 人生三重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把人生的境界升到了一种美学和诗学层面,如果逐词逐句把王国维的原话再解析一遍,便又落入了窠臼。不如就以正在读的冯骥才先生所著《世间生活》里的文章来做形象的另一种解释、感悟、咀嚼人生况味。

    冯骥才在《空屋》中写道:“好像家里人谁也不肯说,为什么后院那间小屋一直空着,锁着,甚至连院子也很少人去。这空屋便常常隐在几株大梧桐深幽的、湿漉漉的阴影里,红砖墙几乎被苔涂绿,黝黑的檐下总是挂着一些亮闪闪的大蜘蛛网。

    以致一穿过那段走廊,两条胳膊的鸡皮疙瘩马上全鼓起来。但上楼梯必须横穿过这走廊,每次都是慌慌张张连蹿带跳冲过去,不止一次滑倒跌跤,还跌断过一颗门牙,做了半年多的"没牙佬。“

    第一重境:初见,疾行,这些段落,即好比人生路上的求索阶段。

    一间房子里如果有人住,虽然天天使用房中的一切,它们反而不会损坏,这大概是由于人的精神照射在这些物品上,它们带着活人的气息,与人的生命有光、有色、有声、有机地混合一起;但如果这房子久无人住,它们便全死了,呆在那儿自己竟然会开裂、脱落、散架、坏掉……奇怪吗?不不,人创造的一切因人而在。人旺而物荣,人灭而物毁。

    第二重境:开掘生活的底蕴、理性的沉淀。此人生所得阶段。

    不知为什么,我独自起身悄悄穿过走廊和后院,走进那一向被我拒绝的空屋。屋中这些陌生的、无生命、本来被我看做是无情无义的死东西,此刻对我反而都是这世上独有的无伤害和保护的了。一切有关的都不安全、一切无关的才最安全。隐隐约约,黑糊糊的墙上,我那疯了并死了的堂兄正冷冷地瞅着我;镜框可能被抄家的人打歪,堂兄的脸也歪着,更添一种活生生的神情,我丝毫不怕,却很想他能像鬼那样走下来,和我说话,反倒会驱散现实压在我心上非常具体的恐怖。我紧紧盯着他,等他,盼他的鬼魂出现……不知不觉进入一种从未经验过的境界:安慰、逃脱与超然。

    第三重境:从自然、生死、恐惧里行行复行行,进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境界。这是人生的融会贯通、大彻大悟的阶段。

    其实,大千世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行业的三重境界。比如蒋捷的《听雨》。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 “上”。“中”。“下”的人生的肖像,为人生感情三重境界。

    比如求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万世之师,孔子把读书人求学也分成为人生三重境界。分别为“知之”。“好之”。“乐之”。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古人还把人生境遇修为也分为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是水。”

    人生或作修为,涉世之初,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还是本来面貌,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历经世事,碰壁、挫败、霜雾,很多事如雾里看花,亦真亦幻,“假作真时真亦假”,于是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陷入迷茫、挫败、痛苦和挣扎。而探索求知的大成者们,没有停下脚步,开始对世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和文化的沉淀,孜孜不倦、逆水行舟,于是升华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朴归真。

    这种境界,在读冯骥才《麻雀》时,也可作一观,可以视为写作水平的一种修为。

    “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第一重境:“山是山,水是水,”麻雀是麻雀,眼见为真,落笔立即生出形象。

    “经常同人打交道,它懂得了人的恶意。只要飞进人的屋子,人们总是先把窗子关上,然后连扑带打,跳上跳下,把它捉住,拿出去给孩子们玩弄,直到它死掉。从来没有人打开窗子放它飞去。因此,一辈辈麻雀传下来的一个警句,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人。

    有时地上有一粒遗落的米,亮晶晶的,那么富有魅力地诱惑着它。它只能用饥渴的眼睛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因为它看见了无关的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或者无端地害怕起来。它把自己吓跑了。这样便经常失去饱腹的机会,同时也免除了一些可能致死的灾难。”

    第二重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麻雀不是麻雀,因为经常碰壁,发展到对隐藏在真相背后的假象抱有疑问,而在理想与现实中产生了困惑。这便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于是山不在是山,水也再是水,写的也不只是麻雀。

    “它们这样劳碌奔波,终日躲避灾难,只为了不入笼中,而在各处野飞野跑。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惟有麻雀甘心在风风雨雨中,过着饥饿疲惫又担惊受怕的日子。人憎恶麻雀的天性。凡是人不能喂养的鸟儿,都称作为“野鸟”。

    但野鸟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徜徉在凉爽的雨云边;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可以像笼鸟们梦想的那样。”

    第三重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麻雀还是麻雀。 个体独立,没有因为碰壁、捧杀而沉沦堕落,反而直上云端。也开始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想的思考,于是升华到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麻雀还是麻雀,重回本源。

    通过人生三重境的这些举例子、打比方,作思索,不难发现这么个规律,凡事都会经历那么几个阶段,而最高境界,最后还是会回归本源,大道至简的味道。古往今来,那些大成者总是擅长于举重若轻,最终返朴归真。

    在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地震的绝望和历经劫波的伤痛,冯骥才先生用利落、接地气的语言,节奏明快,金石铿锵地抖出一个个骇人的场景,最后留下的只是一页日历纸,从废墟的家里扯下的,一直到今天。

    看到的地震是地震,日历是日历。人生沉淀出的境界,用最朴素的文字轻轻地写下来“从清晨直到下午四时,一连去了十六家。都是平日要好的朋友。在"文革"那种清贫和苍白的日子,朋友是最重要的心灵财富了。此时相互看望,目的很简单,就是看人出没出事,只要人平安,谢天谢地,打个照面转身便走。”

    眼眶不觉有些湿润。灾难人祸,把人推向深渊的极致。却也流露出人最朴素的最自然的最动人心魄的情感;不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信守诺言地慨当以慷地感性地落泪。先生的笔下没有陷入彷徨、痛苦和挣扎。理性中闪耀出一种人性本能的光辉。“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摇曳在斗转的星辰、漂移的光影当中。

    依然是《世间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冯骥才先生还是才华斐然的画家、多年来一直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而奔走呼吁的学者和活动家,在他作品,那份天然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强烈的责任感尤为突出。集写作和作画两大成者与一身,面对记者时间分配问题的困惑,冯骥才先生写道,这一切都任凭生命状态的左右,没有安排、计划与理性的支配,这便是文章的标题《遵从生命》,诚然如是,综观冯骥才先生的文章,无论题材如何迥异,但是每篇能从中看到他对世界始终如一的激情、智慧、探索与求知。而它们的产生,一定是源于心中挚爱。挚爱人间景致,挚爱风情万物,挚爱历史文化科学,挚爱艺术,挚爱这千疮百孔而又千姿百态的世界。

    冯骥才先生说: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阅尽世间生活的风雨后,愿从冯先生的智慧和感悟中获得启迪,进入自己人生的境界。

    是为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世百态| 人生三重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oeldtx.html